首页 > 信息发布 > 政务要闻

一卷风华是天津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06 15:09

金秋十月,海河之畔,秋意正浓,书香氤氲。

国庆假期,天津以书香为城市着色。在古文化街,百年老店与非遗技艺相映成趣;在意风区,历史建筑与移动书桌彼此交融;在海河畔,工业记忆与文学诵读声声呼应。

从意风区的“海河阅读季”到棉3创意街区的海河旧书市集,从国图·津湾文创空间到小巷深处的独立书店,阅读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城市肌理。

海河汤汤,文脉绵长。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浮现于图书馆、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里,流淌在名人故居的墨香手稿中,充盈于街头巷尾的阅读空间内,浸润着千家万户的温馨生活。

这正是天津的独特气质——开放、包容、多元,让阅读不再静止于文字,而是成为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气度。

天津,书香漫卷,一城风华。

旧书市集 创新机制 文古润津

昨天,棉3创意街区,一场细雨为这里的海河旧书市集更添一份清新诗意。

住在津南区的薛敏华和爱人带着他们的旧书、文创产品,驱车赶来。她和爱人各有一个摊位——知月艺术书苑、点月书楼。

“我生长在黑龙江,到上海读书,在上海和北京工作过,后来选择定居天津。我在天津生活快10年了,这是一座宜居的城市,生活舒适,文化氛围浓厚。”薛敏华一边归置物品,一边跟记者说,“从去年海河旧书市集创立到现在,我们每期活动都参加了。我家里大概有五六千册书。很多书看过之后,扔了可惜,留着占地方,特别需要这样一个平台,让旧书流动起来。我们以前开过网店卖旧书,与书友直接沟通的机会较少,还是有固定摊位的市集更好,可以直接面对书友,根据他们需求推荐图书。”

“我在海河旧书市集上买了近两万元的书。” 昨天,刘薇又花了近500元买了12本艺术类旧书,“因为工作需要,我得‘恶补’许多相关知识。艺术类图书比较贵,买旧书比较合适。”

去年3月,海河旧书市集在棉3创意街区拉开帷幕。在市专项资金支持下,河东区围绕棉3创意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质、文创加科创的发展定位,将街区“焕新”升级,与旧书市集发展一体推进,着力打造旧书市场健康发展的“天津新范式”,在传承创新中擦亮“河海津韵”城市名片。

天津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读书之城,曾滋养了周叔弢、姜德明、韦力等藏书家。“天津读书、藏书之风盛行,我是慕名而来的,这里的旧书质量很高。” 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刘先生买了巴金担任名誉主编的“中国现代名作家名著珍藏本”丛书中的《讽刺小说》《女性小说》等。

旧书市集是书迷的精神乐园,也是传播新知、传承文化的书香平台。

“我把这当成对自己的一种超级奖赏。”作家徐凤文的百部书房就坐落在棉3创意街区里,每周逛市集淘旧书,已是他的生活习惯。“8月底,我收了一套1958年出版的《河北省天津地区水文实用手册》,以及1988年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的硕士毕业论文《现代海河三角洲地貌及其发育演变》打印稿,发了朋友圈后,有人找我要书上老地图的扫描件,想在展厅展出;还有人要帮我联系论文作者,以便交流探讨。”正在创作《海河传》的徐凤文需要收集大量资料,而逛旧书市集,让他总有意外收获。

当书友们逛得开心,收获多多时,摊主们则满是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刘毅、薛敏华、纪凤来等摊主的书摊半径不断扩大,他们随着海河旧书市集“走出去”,走进南开区鲁能城购物中心、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在“旧书新知”的辐射带动作用下,他们为商圈、文旅地标注入了书香,推动文商旅的有机融合,也彰显了天津城市文化活力和津派文化魅力。

“海河旧书市集声誉日隆,这得益于政府、企业、街区协同联动的运营模式和监管模式。”河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淑杰介绍,针对以往旧书市场“无证经营”难题,河东区创新“大许可+小认证”的经营模式,即由棉3创意街区作为经营主体办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个体书商等以实名认证方式与棉3创意街区联合经营。

一年多来,海河旧书市集常态化举办活动100余期,将“旧书新知 文古润津”的理念,经由各地淘书者传向远方。健康的旧书市场环境,持续吸引着更多出版社、实体书店、藏书爱好者参与。

最美书店 城市书房 气质担当

阅读是文明传承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永续动力。阅读关乎个人成长,更关乎民族未来。

一个人读书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城市书店多了,也会让城市变得更美、更有气质。

国图·津湾文创空间、三联韬奋书店天津店、内山书店·和平大悦城店……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书店就是最美的城市书房。

10月1日,“海河阅读季”在意风区正式拉开帷幕。随着阅读季的启幕,钟书阁天津店成为本次阅读季的主场空间。这个荣膺法国凡尔赛建筑奖“2025全球最美商业空间”和德国标志性建筑设计奖至尊奖的书店,汇聚了全国20余家出版品牌。不仅如此,该店首次突破室内空间限制,结合海河阅读季的特色活动设置主题“移动书屋”,让阅读走出书架、走入城市。

“海河阅读季”,“阅读”不仅仅是翻开一本书,更是一场调动所有感官的多维旅程。在艺术试验场中品读美学,在玩具收藏展里重温童年。“可看、可听、可尝、可玩、可买”的多元互动,让阅读成为连接城市文化与大众生活的生动纽带。

天津的阅读空间多元而丰富,既有高大上的文创空间,也有藏于小巷的独立书店。

位于海河畔的国图·津湾文创空间,总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这个文艺打卡地是集图书馆、特色书店、城市书房、文创产品店、研学培训、展览展示等业态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空间。该店已引入依托国家图书馆馆藏及天津特色典籍等各类文化创意产品近千种。

连续5年获评“天津市最美书店”的福荫书店因“无人售书”模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为全国读者津津乐道,被誉为“书香天津的缩影”。国庆假期,记者在天津金茂汇的东岸书市、棉3创意街区的海河旧书市集上都看到了福荫书店的摊位和店主刘毅的身影。“书店‘无人售书’7年多了,卖了大概五六万本书,从没丢过一本书,更没少过一分钱,有时读者还会多给钱。是读者的诚实守信以及他们对阅读的热爱,让我坚定地走下去。”刘毅说。

近年来,面对读者多元需求,不少书店也突破空间限制,尝试文商旅融合发展,通过主题快闪店、流动书摊、汽车图书馆、地铁图书漂流等方式,延伸阅读触角,织就书香网络,让人潮“流量”转化为阅读“留量”,成为城市里一道最美的文化风景。

假期里,内山书店·和平大悦城店将“课本中的鲁迅”主题快闪店设在商场主入口内,十分抢眼。快闪店以TREEMAN(树人)冰箱贴、名人名言三角尺、名著金句帆布袋等千余款创意文创产品,牢牢抓住年轻人的心。来自北京的初二女生黄梓鑫告诉记者:“快闪店的氛围很轻松欢乐,这些Q版文创产品可以让更多像我这样的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等名人在课本之外的另一面。我很喜欢来天津,这是一座有书香气的城市。”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网络梗或金句,其实出自莎士比亚、契诃夫、福楼拜、鲁迅等名家,所以这些基于名人、名作研发的文创产品,特别受年轻人青睐。”天津内山书店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奇表示,希望以灵活创新的快闪店形式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以新玩法让文化IP(知识产权)破圈,激发年轻人的阅读兴趣。

国图·津湾文创空间推出“非遗承古韵·盛世焕新生”主题活动20余场。在“钞票上的神秘艺术”雕刻凹版艺术展上,游客可观赏将防伪科技与雕刻艺术完美融合的《万里长城》《千里江山图》等经典雕刻凹版画。

天津师范大学2023级本科生邹泽灏戴上手套,上墨、擦墨、压制……眼见着一张栩栩如生的大熊猫雕刻凹版画在自己手中诞生。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每次体验传统技艺,都会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撼,都有种传统文化就流淌在血液里的感觉。”

全民阅读 书香涵养 智慧之光

在天津,书香是一种氛围。

为了深化全民阅读,推进“书香天津”建设,天津连续10多年举办“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这项活动是天津市持续开展时间最长、参与群体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对城市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全民阅读品牌活动。2024年1月1日起,《天津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为书香天津建设夯实法治基础。随着2025年“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推进,津城书香氛围日益浓厚,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今年4月启动的“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活动,以“品读优秀经典,赓续津沽文脉”为主题。海河书香节系列活动、书香天津·读书月活动、繁荣发展海河旧书市集、阅读示范评选推荐、推动农家书屋改革、“绿书签”系列宣传推广8项重点活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助力“书香天津”建设。

从顶层设计到多元活动开展,从政策扶持到科技赋能,覆盖全域、全时、全民的阅读氛围,让这座城市逐渐成为一座无边界、可阅读的超级书房,一个活态的、个性化的阅读生态系统。

在天津,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经常来中新友好图书馆看书的读者张涛,一边帮孩子从智能书架上取下绘本,一边笑着说:“我几乎每周都会带孩子来图书馆,这里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他指着不远处正在引导读者找书的机器人说,“以前带孩子找书要在书架间绕很久,现在机器人能精准定位书籍位置,还能跟孩子互动,讲解绘本内容。孩子现在每次来都主动跟机器人打招呼,读书的兴趣比以前浓多了。”

一座智慧图书馆有多超能?在中新友好图书馆,服务、分拣、搬运、盘点、售卖等8大类40余台智能机器人构成协同作业的机器人家族,实现了从后台物流到前台服务的全链条智能化,重塑了图书馆的服务流程。

在这里,迎宾机器人“旺宝”不仅能跟读者实时智能交互,还能帮读者导航、检索图书;共享大厅里的虚拟数字人“小博”,能提供馆藏书目检索、海量电子资源、智能语音交互,3D场馆等服务,以虚实交融的互动形式,为读者带来新奇有趣的咨询体验;全能型服务机器人“小图”能帮读者完成定位导航、自助办证、图书借还等事宜。7台机器人“小图”平均每年可服务读者十余万人次。今年3月上线的AI(人工智能)馆员,凭借强大算力,可以提供智能问答、书目检索、业务办理、个性化推荐和图书内容总结提炼等服务,用科技重新定义阅读体验。伴随技术的进步,持续上新的智能交互场景,将让智能服务更个性化、更精准。

中新友好图书馆通过打造AI馆员智能交互、协同作业、人机共融核心场景,构建起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阅读生态系统,探索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路径,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能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互联网+”,让阅读无处不在;“互联网+”时代,全民阅读方式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阅读,正在重塑城市的阅读生态、文化氛围和居民的知识获取方式。

“天津数字书屋书吧”微信小程序打破了传统农家书屋的时空限制。1万余册图书、3000种期刊、1000种儿童绘本、1万余部有声书、1万集视频讲座等优质资源,让书香时时相伴,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天津图书馆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丰富的馆藏、便捷的服务、精彩的活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根据《天津图书馆2025年数字阅读报告》,天津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分为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等七大类56个资源库,包括电子图书520万册、电子报纸600余种、社科期刊5000余种、学术期刊9000余种、音视频资源412千小时,涵盖了市民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些数字资源实现一键触达,其中,面向电脑端的“阅览一码通”平台、面向移动端的“阅·听”微平台,服务范围覆盖全市,海量数字资源加上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让读者拥有一个“掌上图书馆”,随时随地畅享阅读。

津沽大地,书香四溢。

随着一场场活动的深入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全社会共识。

书香天津建设,正以津派文化为精神内核,通过政策护航、机制创新、空间延伸、活动赋能、数字升级,构建起覆盖城乡、贯穿全龄、彰显特色的全民阅读生态体系。同时书香与建筑、潮流、历史交织,成为天津文旅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漫步今日天津,品读优秀经典、走读文化地标、感悟津派文化——书香,浸润津沽大地,让源远流长的城市文脉在新时代的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