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楼日前投入使用,搭建起北京大兴机场天津西站值机“一站式”服务场景。 记者 张磊 摄
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科创先导区规划发展已全面提速。图为落户新城的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记者 钱进 摄
当清晨的京津城际列车穿梭于双城之间,载着万千通勤族奔赴新一天的行程;当通武廊地区的智能网联车在测试道路上疾驰,勾勒出未来出行的清晰轮廓;当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落子津沽大地,如磁石般吸引上下游产业集群在此扎根生长——一幅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笔、以促进产业协作为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画卷,正在渤海之滨徐徐铺展。
天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的殷殷嘱托,锚定深化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关键抓手,推动协同发展从气势恢宏的“大写意”到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在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考卷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天津篇章。
从疏解与承接的精准对接,到连通与联动的深度融合,再到共建与共享的成果普惠,区域资源配置在改革中实现能级跃升,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的经络日益畅通,民生获得感在点滴变迁中不断厚植生长,深化区域一体化、京津同城化的改革探索正持续转化为澎湃的发展新势能。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
蹚出协调发展新路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在打破壁垒中拓新局,在协同发展中求实效,为区域协调发展蹚出一条改革创新的新路径。
健全央企驻津机构服务机制,搭建优质资源汇聚津城桥梁——
去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落子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一重大布局为天津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国家队”的雄厚力量。从总部落户到业务铺展,短短半年间,已有5家子公司在津次第扎根,展现出强大磁吸效应。
天津港保税区,这片曾以港口物流闻名遐迩的热土,正在悄然发生一场变革。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旗下的中国资环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池公司),在此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让退役电池实现“重生”。
电池公司整合4家成员企业,业务版图涵盖电池回收利用、重卡换电、两轮车电池银行及材料回收等多个领域。作为核心业务,其电池回收利用依托成员企业“锂汇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了从回收网点到回收中心再到回收拆解基地的完整高效绿色循环回收体系。退役电池在这里经过科学拆解,镍、钴、锰等有价金属被精准提取,加工后重新回流至正极材料生产厂商手中,用于新电池制造,形成资源循环闭环,让“城市矿山”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今年,电池公司将率先在天津推动两轮车、重卡、电动船等重点项目落地,为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资环方案”;同时,进一步构建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整合知名高校、产业协会、头部企业的优势资源,加速退役电池回收利用、材料再生等核心技术攻关,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创新市场化招商引资机制,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2024年天津通过市场化引进首都资源在津新设机构1981家、总投资1896亿元。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经营主体对天津优质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更是京津冀要素流动壁垒持续打破的生动写照。
每一家新设机构的落地,都是一次市场活力的迸发;每一笔投资的注入,都是一份发展信心的凝聚,共同勾勒出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生动图景。
“不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而是通过体制创新实现‘化学反应’。”今年以来,滨海新区企业致导科技捷报频传,这家诞生于北京的无人机研发企业,自2017年来津发展,便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协同创新之旅。
今年4月,致导科技完成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进一步升级战略布局,在京津基地的基础上拓展山东日照新基地,核心市场覆盖能级持续提升。
“北京有实验室,天津滨海新区有测试飞行场地,‘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模式让京津两地的团队优势互补、紧密配合,研发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我们‘从1到N’的量产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企业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重塑城市连通模式,打开发展新空间——
天津统筹完善空间、交通、产业规划,健全“站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天津西站南广场“站产城融合示范区”将打造集高标准办公楼宇、商业、酒店、住宅于一体的标志性项目,有力带动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发展。天津南站周边同步规划产业园区与生活社区,实现交通枢纽、产业集群、城市功能的有机衔接。“站产城”融合发展,让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区域协同构建了全新载体空间。
更深刻的变化,来自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的持续破除。京津冀共同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三地资质资格互认事项增至209项、“同事同标”事项达230项,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区域内流动如活水般畅通。
从政策协同到服务融通,从平台共建到生态共塑,各类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愈发顺畅高效,天津正以体制机制创新的“先手棋”,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勇当探路先锋。
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双轮驱动
锻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的纵深推进,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每一寸土地都激荡着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天津以创新协同为经,以产业协作为纬,在科技供给的源头、成果转化的枢纽、融合生态的沃土等关键环节精耕细作,全链条、体系化推进产学研用有机贯通。创新的星火燎原成势,产业的合力奔涌向前,共同打造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走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的脉动在空气中流淌。从北京实验室走出的“科技幼苗”,在天津的产业沃土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最终在京津冀的广阔天地里开花结果。
“我们与北京中关村的实验室共享数据资源,在天津实现中试量产,研发周期缩短了40%。”一家企业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模式的高效能。
在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浓厚的科研气息扑面而来。这座实验室从诞生之初就深深镌刻着“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基因。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团队基于已实现的20米级国内最大金属3D打印技术,在移动式3D打印机器人的辅助下,计划于今年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成百米级3D打印机。
“我们正在攻克百米级技术难关,预计年内实现首次生产。”项目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打造“研发—中试—产业化”闭环生态,利用自身技术与渠道等优势,助力新质生产力在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
同样的场景,也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上演。其联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本部持续深化与天津的创新机构合作,开展原创性颠覆性项目挖掘培育,在合成生物、光电芯片、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已有4项颠覆性技术获得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立项支持。“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创新链条加速形成,让科技成果不再“沉睡”在实验室,而是快速走向市场,赋能产业发展。
产业协作的版图同样宏大,三地企业在产业链上“共舞”,协同发展的奋进乐曲响彻京畿大地。
盛夏时节,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武清)内,无人驾驶测试车辆在智慧道路上有序穿梭,数字化车间里机械臂挥舞如潮。北京的软件算法企业、天津的整车制造企业、河北的零部件厂商,如同链条上紧密咬合的齿轮,在同一产业链上高效协作、互利共赢。
在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车间,无人运输车沿着设定好的轨道将精密部件精准运送至指定位置;一旁两人高的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将一件件车灯部件组装在一起。这里生产的车灯最快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出现在北京的汽车生产线上,与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汽车零部件完美融合,组成一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盘上,天津的制造业优势与北京的创新资源深度融合,让我们的产品在全球竞争中更有底气。”企业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协同带来的强劲竞争力。
如今,这座规划面积3.42平方公里的“未来产业园”,已汇聚海纳川海拉车灯、延峰座椅、保光汽车等龙头企业,与北京顺义、河北廊坊形成的“两小时产业圈”,可快速对接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京津冀整车企业。这种“链上协同”模式,打破了“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形成了“1+1+1>3”的产业集聚效应,让区域产业发展形成更强大合力。
以该园区为圆心,310公里半径内聚集了18家整车企业,牵引着周边百余家配套企业组成“产业星系”,同铸“一条链”、共造“一辆车”。这正是通武廊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结出的硕果,彰显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天津持续完善与北京各产业园区共建共享机制,着力构建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科创园区体系。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平台载体,持续强化与北京各产业园区的合作,让创新资源、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配置。2024年,天津与京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5%。这正是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双轮驱动的生动注脚,见证着京津冀区域发展“新引擎”的澎湃动力。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频共振
绘就同城生活“幸福圈”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卷上,不仅有产业地图的“无缝拼接”,更有民生服务的“同城待遇”。随着协同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天津全方位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持续深入实施京津同城化便利出行措施,让区域融合的暖流浸润每个角落,绘就出同城生活的“幸福圈”。
“早上在天津吃煎饼果子,白天到北京‘打卡’故宫、颐和园,晚上回天津赏海河夜景。”这样惬意的双城生活,因京津同城化便利出行措施的持续深入实施而成为常态。
目前,京津城际列车(含高铁)最高达到日开行125列,最短发车间隔仅3分钟。交通一体化“加速跑”,让双城生活如“同城”般便捷。早高峰的班次加密,让怀揣梦想奔赴职场的人们出行更加从容;晚高峰的优化调整,让忙碌一天回家心切的人们能尽早踏上归途。计次票、定期票等多种票制的推行,更是精准适应了人们多样化的出行习惯,为往返京津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选择。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优质资源跨越地域界限,来到百姓“家门口”。
去年10月,由著名呼吸病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中心主任王洪武教授领衔的“王洪武教授工作室”落户北辰医院,两地在临床诊疗、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扩大了合作领域,专家团队通过“师带徒”方式,定期到北辰医院开展手术、疑难病例讨论及科研教学等工作。
在医疗资源共享机制的有力推动下,国家级专家的“一站式”诊疗服务触手可及,让天津患者免去了外地就医的奔波劳顿,减轻了经济负担和身心压力,就近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
生态环保领域的机制化合作,同样成果丰硕。
7月14日,天空湛蓝。市民刘晓辉和跑友群的朋友们沿着海河跑了10公里,畅快淋漓。“现在空气越来越好,加入跑友群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说。
为了守护这片蓝天,三地建立起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天津与京冀同步实施最严格的排放标准,聚焦交界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联合执法。一系列有力举措下,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较协同发展初期下降超40%,清新空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标配”。
盛夏时节,于桥水库水面澄澈开阔,岸边绿树葱茏,宛如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态画卷。
保上游好水,护下游清流,京津冀三地协同治水多措并举。三地加强跨省重点流域的联保联治,在永定河生态补水工程中,协同调度水资源,让这条断流多年的河流重现生机,碧波荡漾的河面映照出区域协同的生态之美。
“共治一条河、共护一片天”的协同治理,彰显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底色。如今,京津冀的生态屏障越筑越牢,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频共振,同城生活的“幸福圈”不断扩大,人们在协同发展的浪潮中,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激荡改革潮,扬帆正远航。从体制机制创新的“先手棋”到产业协同的“强支撑”,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公共服务的“软融合”,天津每一步改革探索都紧扣国家战略、发挥自身所长。随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天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勇当排头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