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技盛会,一个观察中国经济的窗口。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100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揭晓、促成签约金额810亿元……3月27日至31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球的上千名嘉宾共聚一堂,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数据显示,我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我国经济活力涌动,展现出强大动能和广阔前景。
活力迸发
看改革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
通用智能人“通通”2.0升级亮相,发布通用人工智能综合评测体系“通智测试”,联合乐聚、宇树等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共同发起成立“通智大脑联盟”……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多项成果。
“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我们纵向贯通产学研、横向实现多学科交叉,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创新联合体。”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介绍,新型研发机构最大的优势就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翻开大会发布的《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诺诚健华公司研发的用于治疗B细胞恶性淋巴瘤的新型口服高选择性BCL—2抑制剂成功入选。
一粒药,彰显改革牵引力。“随着相关政策落地,药品审评审批速度大幅提升,助力新药研发周期大大缩短。”诺诚健华企业传播执行总监陆春华表示。
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随着数据跨境需求的日益增长,如何让数据跨境安全又高效?
一项服务,折射改革推动力。《北京市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助力企业数据出境业务申报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北京市委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处处长杨虎介绍,方案还建立数据出境合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既能“放得开”又能“管得住”。
启动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行动,发布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十条倡议……论坛年会现场,改革始终是热词。“改革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不少与会者深有感触。
持续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新一轮先行先试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改革试点、率先开展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近年来,北京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持续以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澎湃动能,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20个未来产业正在加速培育。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动力、添活力。浙江厚培创新土壤,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上海用“赛马制”研制量子计算原型机,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天的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成为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深度融合
看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采摘瓜果蔬菜的智慧交互机器人、负重灵活越障行走的轮腿式机器人、用于特种环境检测的蛇形机器人……走进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题展,各类机器人同台竞技,正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生活。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两者如何深度融合?搭建平台是重要一环。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马雪梅团队基于氢气创伤修复和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研发的面膜系列产品,吸引不少人前来咨询,“依托学校搭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我们已递交数十项发明专利申请。”
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走下“书架”,走上“货架”。马雪梅所说的“平台”,是北京市首个区校企深度联合建设的环高校创新功能区——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2023年10月启动建设以来,该功能区已吸引200余家企业进驻,50余项优质科技成果入驻孵化。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为技术交易搭桥梁。
100项新技术新产品、100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重磅发布、11组重点合作项目现场签约……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也是一场“全球买、全球卖”的技术交易盛会。
瞄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龙头企业发布57项需求;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2019年以来北京累计推动近百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在京合作对接,吸引近300家创新主体参与;前沿大赛共助力61家获奖企业成长为全球独角兽企业,219家企业获得8亿余元资金支持……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市场服务在完善。
“去年,我们服务企业2.25万家,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449家次,提供投融资额797亿元。”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潘金峰说。
智能转化,创新直达。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正式发布,为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投资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等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已上线科技成果超1万件。
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目前,我国累计培育孵化机构1.6万多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420家,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共12个,支撑技术成果加快转移转化。
放眼全国,向“新”求“质”的发展新动能因地制宜。山东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整合建立18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6条重点产业链;湖南大力推进“数实融合”,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新增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60家、产线车间1080个……创新引领发展,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新质生产力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开放合作
看中国市场不断增强的“磁吸力”
3月28日,2025年“投资北京”大会现场,6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工商界嘉宾会聚一堂。
一组数据,投出“信任票”:此次大会共签约30个重点产业项目,签约总额达615.4亿元。
一份邀约,共享红利。此次大会向全球发布招商合作项目215个,招商总额达到954.5亿元。
开放,是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凭借全球首创“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摘得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冠军。“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为公司跨领域合作创造了机会。”公司董事长王豫说。
“本届前沿大赛共征集到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3204个项目,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14个前沿硬科技领域。”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方瑢介绍,前沿大赛已成为全球前沿科技项目孵化的沃土。
透过这次大会,可以看到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国力量。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集中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长安链、整车操作系统等一批开源项目,为创新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其中,长安链坚持不设限开源的原则,已累计更新21个版本,超过300万行源代码无保留开放下载。
开放合作的背后,是雄厚科技实力的支撑。2024年,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2.97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数量、总营收“双破万”目标;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9000亿元。
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出海”的脚步不断加快:2007年以来,中关村累计外贸规模突破万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占比突破五成,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突破七成。
开放合作的背后,是共享科技成果的包容气度。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的37个科技设施中,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其余8个全部开工。2024年,新增进入科研状态设施平台13个,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43万小时、累计超123万小时。
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已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8个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公司在中国深耕30年,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上利好政策不断。”安斯泰来中国区董事长、总裁赵萍说。
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宣布在北京投资近200亿元,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宝马集团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化战略合作,加速AI大模型“上车”;苹果公司向浙江大学捐赠3000万元,支持编程教育……外资企业持续“加仓”,为“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写下生动注脚。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开放创新推动开放发展,中国经济的信心,在当下更在未来。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