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的明星展品C620车床。

生产海鸥手表的相关机床。
“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用过我制造的产品。”这句网络热梗,在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里,是对每一件展品最生动的注解。走进坐落于河东区津一·PARK院内的展馆,一台泛着温润金属光泽的C620车床静静伫立,它不仅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印在人民币1960年版贰圆纸币上的“工业明星”——这台由原天津示范机器厂(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前身)于1953年12月27日试制成功的C620车床,是我国第一台仿苏IA62全齿轮传动车床。在它应用最广的岁月里,承担着加工轴、盘、套类工件内外回转表面、端面及螺纹的重任。如今,它依旧在诞生之地向参观者讲述着天津机床工业的辉煌历史。
在离C620车床不远处,是一排造型各异的工业机床,它们都与“中国第一只手表”的诞生有关。1955年3月24日17时45分,四位手艺精湛的修表师傅用C620车床的这些“同门兄弟”机床,制造出了第一枚国产机械手表。2025年,海鸥表以复刻技术重现经典,海鸥表博物馆也特别捐赠了一枚复刻版“五星表”。当这枚承载着民族工业梦想的腕表在展柜中绽放光芒,参观者眼前闪耀的不仅是金属表壳,更是一段从无到有的奋斗史诗。
这些看似冰冷的机床,实则是见证奇迹的“老战士”。它们的“履历”里刻着更厚重的荣光: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关键零部件,由它们精准切削;横跨海河的解放桥多次大修时,核心结构的修复也依赖它们的精密加工。从“两弹一星”到城市地标,天津机床用钢铁与智慧,托举起一个国家的工业脊梁。如今,这些“老战士”在第一机床厂老车间改造的博物馆里有了新的使命,迎接一批批游客的到来,让人从中看到往日的荣光,也看到“工业风”的时尚。
天津的工业记忆,从来不是单一的注脚。红桥区的三条石历史博物馆5900余件文物串起从1860年秦记铁铺到华北“铁窝子”的兴衰;天津纺织博物馆里,1932年东亚毛呢纺织公司的“抵羊”商标与立式梳毛机,仍在诉说民族工业的自强……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工业遗产,共同织就了涵盖机械、纺织、建材等多维度的“产业图谱”。
如今,这些工业遗产早已褪去“生产工具”的冰冷外壳,变身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机床工业博物馆的车间成了研学课堂,孩子触摸着父辈操作过的车床,“大国工匠”精神有了具象传承;老厂房改建的园区里,几乎每周都有文创市集,老机器和老工厂一起以另一种方式成为最“时髦”的单品,工业元素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城市记忆手办”;散落在街巷的老厂房,斑驳砖墙与现代艺术展碰撞,工业风与文艺范儿交融出独特的城市气质。
从洋务运动的工业萌芽,到北方工业基地的崛起;从静态的历史陈列,到动态的文化体验——天津的工业博物馆完成了一场华丽转身。它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可触摸的齿轮、可聆听的机器故事、可体验的工业场景。百年工业记忆正以鲜活的姿态,为城市文化注入独特底蕴。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