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信动态

三地机器人 协同创未来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09 11:41

机器人产业链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六链五群”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三地在该领域的协同合作持续深化。

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计划在我市南开区设立“接单窗口”,推动制造资源共享;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为天津50余家企业供应巡检设备,上半年,与天津企业“联合出海”所创造的产值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天津朗誉机器人有限公司在京津冀地区的采购量超过85%,近20%的客户来自京冀两地……

随着三地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完善,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发展正从“单城配置”迈向“多城共享”,呈现出产业链共建、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态势。

探索共享合作 实现“联合出海”

走进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多台焊接机器人正在作业。这里汇聚了1000余名技术人员和800台智能设备,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中小企业提供非标零部件加工、样机试制和共享仓储物流等一站式服务。

据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总经理赵辉介绍,这里不仅是共享制造工厂,也是机器人共享培训基地,自去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助力京津地区约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了40余款机器人产品的转化与落地;服务了200余家企业,带动产值达2亿元。

不久前,赵辉带着共享工厂项目来到我市天开高教科创园进行推介。“我们与天津市南开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年底设立一个共享工厂的‘接单窗口’,接待有生产或智能化改造需求的企业。”他告诉记者,他们曾多次前往天开高教科创园推介共享工厂,目前已经对接了不少天津高端制造企业。

据了解,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是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板块之一,该公司主业是轨道交通检修机器人的生产与销售,相关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75%,部分天津地铁采用的固定式架车机、移动式架车机以及一些检测设备来自这家公司。“我们在天津设有办事处,主要负责当地设备的维保与售后。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在天津的销售额达1亿元。”赵辉说。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的背景下,像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逐渐成为区域产业协作的重要载体。放眼京津冀,这样的产业协同故事并非个例。

在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携带着“北京智慧”和“河北制造”基因的仿生关节精密减速机批量下线。这些精密的关节被用在了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机器人整机“身上”。“目前,我们京津冀的核心供应商能占到供应链的30%。公司最早的‘火弧’机器人采用的就是智昆的减速机。”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松说。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三地机器人产业“手牵手”,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速融合与重构。

“我们的防爆智能巡检机器人,融合了北京的机器人感知与控制算法智力资源、天津的新能源动力技术、唐山制造基地的场景适配与产业化能力,是三地优势互补的成果。”走进位于唐山高新区的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展厅,机器人研发部经理孙宁向记者介绍起眼前的机器人“天团”:消防灭火机器人的消防水炮最大流量达每秒80升,射程可达85米,相当于8名消防员在灭火工作;煤矿作业机器人能够代替井下工人执行巡检、喷浆、异物分拣等多类型任务;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可达300米……截至目前,该公司在特种机器人、煤矿智能装备两大领域拥有130余款产品,其中,多款产品在细分应用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

据了解,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为天津50多家企业提供了各类巡检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能源、消防和应急救援等领域。“在天津的一些应用场景中,我们的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高强度、高风险的巡检任务,有的机器人一年累计行走距离可达1万公里。”孙宁告诉记者,他们今年与天津企业“联合出海”成效显著,上半年,“联合出海”所创造的产值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通过‘联合出海’,我们的巡检机器人成功打入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即便在温度高达60摄氏度的地表,或是零下50多摄氏度的极寒地带,我们的机器人依然能大显身手。”孙宁表示,“联合出海”不仅提升了企业海外项目运营效率,也为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探索出新路径。

从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到机器人特种装备,京津冀三地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科学分工,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全产业链体系,持续推动区域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创新与发展。

深化区域采购 共促“链式”协同

眼下,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日益深化,逐步成长为引领区域“智造”升级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三地深化区域采购合作,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深度融合,初步形成区域分工协作、上下游高效联动的产业生态体系。

不久前,天津朗誉机器人有限公司向印度阿达尼集团交付了一台载重能力60吨的重载AGV(自动导引车)。“目前,我们重载AGV的年产能可达近千台,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近170%。”该公司海外销售中心总经理单晨溪表示,如今,他们的客户“朋友圈”已扩大至800多家,产品远销12个国家和地区。

翻开这家企业的“供应链地图”,其供应链已深度嵌入京津冀区域网络。“我们的钣金加工、电机电池很多来自河北省,部分液压零部件来自北京,整体超过85%的采购都在京津冀完成。”单晨溪表示,不仅原料“就近取”,公司约20%的客户也来自京冀两地。

通过将采购链条深植于区域腹地,三地企业之间自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这不仅为更深层次的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京津冀三地机器人产业“邻里合作”模式日益成熟的生动缩影。

在位于滨海新区的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多台高速分拣机器人正在模拟大输液袋的抓取与装箱作业流程。该公司首席营销官施凤财表示,目前企业超过四成的供应商分布在京津冀地区,累计客户超800家,其中百余家来自北京和河北省。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三地正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加速推动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

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推进港口智能巡检机器人定位导航、自主路径规划与高精度轨迹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实现对港口安全隐患的及时监测和处理;天津福莱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北京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推动产教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院院长邓三鹏看来,天津具备机器人产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天津高校每年输送约3000名机器人专业的毕业生,极大地满足了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在人才、企业、院校的多重驱动下,我市机器人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已拥有相关企业200余家,产业规模超过250亿元,形成覆盖机器人零部件、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今年1至7月,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8.6%和21.8%,为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天津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地带,与京冀两地紧密衔接,具备高效的产业协同条件。三地企业应积极推进技术互动、资源整合与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强化供应链协同、共享市场渠道、共育技能人才,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切实降低企业研发与运营成本,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助力机器人产业在三地快速成长。”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秘书长张欢喜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