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市场。但要实现从“量”到“质”的“关键一跃”,必须打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壁垒。当前,创新成果转化周期长、市场风险高、机制衔接不畅,仍是横亘于前的现实挑战。
如何破解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激活产业链创新活力,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近日,由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药励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智能医学与技术转化论坛成功举办。论坛期间,国创中心副总经理、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赫家烨,总经理助理、公共事务部总监汪雪就医疗器械创新成果产业化接受记者专访。
聚焦前沿竞争性技术创新,提高行业国际影响力
谈及医疗器械行业创新方向,赫家烨认为应坚持“补短板”与“谋突破”并重,他表示:“医疗器械行业创新要重视两个维度,一是要重点面向国家战略,填补我国产业技术空白;二是要关注前沿竞争性技术创新,重视原始创新和开辟前沿创新赛道。”这一思路有助于帮助创业者找准研发赛道,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打好基础。
在前沿赛道的选择上,赫家烨透露,国创中心将重点聚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和新型影像技术”等关键领域,核心目标在于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以创新而非替代的姿态,让国际市场认可国内技术,以填补弥合中国在原创医疗器械领域与国际巨头存在的“巨大鸿沟”。
在众多前沿方向中,赫家烨特别强调人工智能(AI)赋能医械创新的核心潜力。他指出,当前AI的应用边界正在不断突破——从最初聚焦单一科室、特定场景,逐渐向覆盖多科室、跨诊疗环节拓展。“第一步,是实现具体病种在具体诊疗步骤的自动化、人工智能化、辅助化,”赫家烨解释道。更前瞻的愿景,则在于构建“智能体”。赫家烨进一步指出:“未来,所有的患者信息都会有一个智能大脑进行信息汇总,相当于为所有患者都提供事无巨细的MDT多学科会诊,这是当前现实医疗中的人力所难以实现的。”这一转变不仅能重塑诊疗路径,也将深刻改变医院的整体运转模式。
重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打破“科研热,产业冷”困局
优秀的研发方向仅是起点,能否成功产业化是更大的考验。目前,医疗器械行业部分领域存在“科研热,产业冷”的发展难题,极大地阻碍了创新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发展难题?赫家烨认为,这一问题根源在于两种价值观的不对称性,“对于科研来说,发高分文章是核心评价指标,这要求成果有很强的科学性、创新性,但对于它的可及性、可转化性考虑并不够;而对于资本而言,它需要看到项目你这个东西是否能做成产品,是否能卖出去,能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两方考虑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结果方向不同,从而造成了“科研热,产业冷”的困局。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国创中心探索了一套独特的转化模式。汪雪介绍,基于“培养转化型研究人才”的发展目标,国创中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论文导向评价体系,为进入中心的科学家提供为期三年的全方位支持,包括人才、资金、设备平台等方面。
此外,国创中心还建立了动态纠偏和容错机制。“项目进来的时候会有临床专家、产业专家和投资专家组成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估。在不同阶段,我们也会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把脉问诊,检查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的产业化目标。”汪雪介绍道。这种机制给了科学家充足的纠偏和容错空间,能极大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减少损失。目前,这套机制也已初显成效。汪雪透露,国创中心首批20多个PI(首席研究员)中,已有6位PI成功成立公司并获得外部融资,转化率可谓是“相当高”。
扶持中小新锐力量,打造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生态
中小型创新企业是产业活力的重要源泉,但它们往往面临发声量低、临床对接难等生存与发展难题。为破解这一困局,国创中心在建设初期,就明确了“打造以创新为导向的新医疗器械产业生态”这一顶层目标,而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发展则是生态建设的重要部分。
从区域产业的角度,赫家烨分析了在大湾区培植新锐科研力量的优势。他表示认为:“大湾区的产业基础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在医疗器械领域,它的出口量占全国的能到20%—30%,产值也是遥遥领先,不仅有很多的上市公司,而且还有很强的供应链。”这一坚实的产业链供应链基础,为中小型创新企业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们持续挖掘和关注行业的新生力量,他们可能是未来创新的主力和产业的新增长极。”汪雪道出了国创中心关注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初衷。为此,国创中心系统性地搭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我们拥有自己的概念验证中心和检验检测平台,并且已经搭建了CDMO(合同研发和生产组织)、CRO(合同研究组织)等服务平台。我们也有自己的产业基金,无论在哪个阶段,中小企业都能在我们的链条上找到所需的服务、帮助和指导。”
此外,国创中心还通过挖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新锐100强”等方式,提升优秀中小型创新企业在行业内的关注度,聚焦和导入资源。汪雪介绍,国创中心正致力于挖掘这些潜在的新锐力量,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可视化的产业创新新坐标。
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与产业化是一场马拉松,不仅需要前瞻的技术布局,更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化解分歧、分担风险、全程赋能的良性生态。国创中心正通过聚焦前沿竞争性技术创新、重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系统性扶持中小新锐力量,逐步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壁垒。唯有以开放协同的姿态,融合“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智慧与资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成果才能更顺畅地跨越“最后一公里”,切实惠及人民健康,并在全球创新格局中赢得重要一席。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