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信动态

6.5%的“含新量”

来源:工信微报 发布时间:2025-04-23 11:10

开局争先,不负春光。

在重庆,赛力斯智慧工厂马力全开,5000多台机器人智能协同,实现多车型柔性化生产,一季度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3倍;在浙江,晶科能源光伏生产基地平均每天下线16万多片光伏组件,一季度预计公司出货量超18吉瓦,位居全球第一……生产一线大干快上的火热景象,烘托出中国工业经济“起步即冲刺”的勃勃生机。

赛力斯智慧工厂生产车间

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经济交出亮眼“答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细观这份成绩单,可谓“新”意十足:规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9.7%和10.9%,重点行业稳中提质、转型升级动能强劲;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6.3%,一批抢滩“新赛道”项目加速推进;多个工业大省增速超过8%,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争先出彩……中国工业经济的“含新量”正稳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重点行业稳中提质,

“两新”红利持续释放

4月19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赛道总长约21公里,吸引了20支机器人赛队参加。起跑线前,人形机器人轻挥手臂致意,与人类运动员一同出发,引来阵阵欢呼。

1.8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天工”正在跑马拉松

“我国人形机器人主流产品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既能演杂技、扭秧歌,也能搬重物、拧螺丝,在制造场景加快落地。”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4.9万套和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一季度,在“两新”加力扩围等相关政策带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内需潜力进一步激发,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拉动整体工业生产增长3.5个百分点。

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抢抓“两新”加力扩围政策红利,推动提质升级增效益。

在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焊装零部件车间,抓取、组装、焊接、输送……一台台机器人闪转腾挪,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这个车间有20台自动弧焊机器人及3套激光焊接系统,通过自动翻转夹具和电控平台,能实现短流程和柔性化生产。”该公司设备工艺部部长黄文军说,得益于生产线的更新升级,目前该公司平均每3分钟下线一台车。自2023年9月投产至今年2月,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共生产、销售车辆7万多台,实现营收近38亿元。

电子信息领域复苏动能强劲。在补贴政策、AI终端等拉动下,一季度,我国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消费热情持续走高,带动电子整机生产和销售提速: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8532.2万台,同比增长9.6%;电视机出货总量达到884万台,同比增长4.7%,连续两个季度正增长;1—2月5G手机出货量4161.9万部,同比增长7.6%,国产品牌手机尤其受消费者青睐,出货量占比达85%。

长虹AI TV

大模型电视、显示食材新鲜度的冰箱、有仿生机械臂的扫地机、AI拍摄眼镜……当前,消费电子产品正从孤立产品向场景化、生态化发展,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等产品逐步成为家庭AI中枢,企业从“卖硬件”向“卖场景”转变。“如果你的产品不具备AI功能,那么在整个市场上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GfK中国信息技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白帆认为,目前消费者对AI有很高的期望值,企业要在具体垂直领域找到爆点。

整机销售热潮也带动了上游电子元器件产量增长,一季度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和3.5%。与此同时,产业链上游释放出扩产信号。近日,以上海新阳、湖北先导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纷纷投入巨资扩充产能,聚焦集成电路关键工艺材料和多元化半导体材料的生产与研发;高纯石英、碳化硅、金刚石以及磷化铟等细分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新投资和扩产项目。

大省大市勇挑大梁,

积极求变迈向“新高”

试验时速达4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样车接受验证;作业水深达3658米的“蓝鲸1号”等超深水钻井平台为深海油气开发保驾护航……开年以来,“山东造”大国重器奔赴“星辰大海”。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备的省份之一,山东正持续深化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进阶之路上作好示范。

中部工业大省河南,则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月份,一场关于中原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生态建设的会议在郑州航空港区举行,27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涉及电池研发生产、汽车零部件制造、智能网联技术、汽车租赁等多个领域。202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将支持比亚迪、上汽、奇瑞、宇通等企业扩量提质,力争整车产量2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140万辆。

今年一季度,工业大省、大市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拉动作用突出,充分发挥“挑大梁”作用——31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实现了正增长,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多个工业大省的增速超过了8%;湖北、河南等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实现了两位数的增幅。烟台、大连等工业大市工业增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5个月,是位于大连长兴岛渤海湾畔的恒力重工未来工厂,从一片荒地到今年年初建成投产所用的时间,创造了惊人的建设速度。这是恒力集团打造的世界一流船舶生产基地,由17个超大型车间组成,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车间内配备大量崭新锃亮的高端设备设施,智能化生产线成为行业标杆。

恒力重工未来工厂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是工业大市——大连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场景基础。近年来,大连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石化、船舶、汽车、机床、轨道交通、轴承等优势产业提质升级。一季度,大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其中,铁路船舶行业增长51.4%。

一季度,工业品出口保持韧性,出口额同比增长了6.9%,成绩来之不易。如今,中国外贸“突围战”已经打响,面对风险挑战,一些外贸大省、工业大省正在开拓多元市场,积极主动寻找新方式,“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同时多方联动,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浙江省一家外贸企业绍兴市柯桥区雅鸿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沅瑾告诉记者,经历过2018年的贸易战,所以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们其实也有所准备。“美国的政策一天一变,情况很乱,但是我们的思路是清晰的。”吴沅瑾说,一方面她与供应商和客户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她在今年年初就做好了一些新款式,加派了销售团队的人手,现在已经找到了不少新客户。

“双链”融合加速推进,

产业焕新硕果盈枝

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3.9%,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加速增长,背后是创新动力的增强。

今年以来,我国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无人机、X荧光光谱仪、AI智能体、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等标志性产品取得突破;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活跃,全国技术合同16.8万项,成交额超过1.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8%。

在南京浦口区中医院上方,一架无人机搭载着一个方盒子从天空缓缓降落,稳稳地停在了院前划定的“停机坪”上。医务人员打开方盒子,里面是南京市血液中心的血液运输箱。从出库到搭载运输,再到无人机完成配送,总共用时17分钟,比正常情况下路面运输40分钟节省了一大半时间。

物流配送仅是南京浦口高新区发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之一。在南京浦口高新区,通过“建圈强链”系统“组合拳”,畅通“要素集聚-制度创新-场景驱动-空间协同”四重机制,有效破解了低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孤岛效应”。

“作为区域主导产业之一,浦口高新区今年还将开放全市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无人机跑道、无人机机库、无人停机坪以及垂直翼无人机训练考试场地的南京低空综合飞行基地,基地将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飞行测试、运营服务、场景体验于一体的产业生态系统,为行业龙头项目、大院大所落地生根提供专业载体和场地。”浦口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的过程中,制造端大有可为,工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平台指挥中心

在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平台,“柔性生产线”能够满足功能糖、蛋白质等不同项目的中试需求。通过平台的“智慧大脑”,生产过程各项指标实现实时监测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优化;在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训练场“嵌入”工厂。车间内,6台喷涂机器人配合2台开门机器人,共同协作对汽车进行模拟喷涂,以验证工艺精度。 

近年来,我国围绕重点产业统筹布局各类创新、试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工厂+科研”“工厂+试验”等新模式加快推出。新型研发机构与新型制造基地有机衔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搬上生产线。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些类型的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