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信动态

答记者问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天津推出这些思路举措!

来源:天津发布 发布时间:2025-02-20 09:17

2月19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强协同抓落实促发展”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尹继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良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崔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杨冬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穆欣全出席,介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答记者问


“134”工作思路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天津日报: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正积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请问今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工作安排?

    陈良文:2024年底,我市先后印发《天津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天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目标思路,绘就了路线图。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打造5G全连接工厂25家,其中国家级14家。培育高水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66个,其中10家企业在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中成功揭榜。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4个。累计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0个,其中9家入选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发展快车道。

    2025年我们将按照“134”工作思路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其中:

    “1”是落实好《天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压茬推进。

    “3”是围绕“点、线、面”三个层次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点”上打造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年内新培育不少于100家先进级以上智能工厂(其中不少于1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0家5G全连接工厂。“线”上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支持原材料、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汽车产业链为重点,开展“一图四清单”链式转型试点。“面”上推动重点集群和园区数字化转型。搭建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不少于3个“工业互联网+主题园区”。

    “4”是深入开展四大专项行动。

    一是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能力提升行动。持续建设市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支持本土优质服务商做大做强。鼓励大型服务商集成我市在信创、传感器、核心软硬件等相关领域产业优势,打造整体解决方案,点亮天津品牌。

    二是“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天河天元、360智脑等我市通用大模型;充分运用DeepSeek等优质开源大模型资源培育行业垂类模型。瞄准具身智能产业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应用落地。

    三是“数安护航”专项行动。编制《天津市工业领域数据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开展“数安护航”“数安铸盾”攻防演练等专项活动。

    四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行动。积极推动滨海新区、武清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作,争取国家第三批试点城市。



用好国家存量政策 深入谋划“两重”“两新”项目

    经济日报:近期国家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请问对企业有哪些重大利好,对工业经济运行有什么积极影响。

    崔伟:去年国家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后,对四季度经济回升和全年目标顺利实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局积极用好国家存量政策,争取增量政策,深入谋划“两重”“两新”项目,24个“两新”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4.16亿元。同时,会同市财政局出台市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支持政策,财政补贴资金1.26亿元。在各项政策带动下,四季度我市工业运行逐月向好,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较前三季度回升1.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7.8%,高于全国11.1个百分点。

    今年,国家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其中,政策“加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加了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另一方面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对符合有关条件经营主体设备更新相关的银行贷款本金,在中央财政贴息1.5个百分点基础上,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进行额外贴息。针对工业领域,政策“扩围”主要体现在将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展至电子信息等领域,将更多企业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为了更好承接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近期我局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积极争取。主动与工信部相关司局开展对接,积极争取“两重”“两新”、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等政策支持。二是精心谋划。目前,工业领域已经储备一批优质“两重”国债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一批“两新”国债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三是抓好推动。会同相关区做好新一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申报工作,组织好2025年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第一批支持项目的评审。

    今年,国家将继续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工业设备更新,我市也将通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预计对工业投资可产生1:10以上的带动放大效应。同时,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我市部分工业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1—2月份,预计三大整车企业汽车产量增长20%以上,重点企业洗衣机、计算机整机、电动自行车产量增长四成以上。今年春节,全市300家重点工业企业正月十三全部复工,较节前调研提前2天,也反映了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企业订单情况较好。



推进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高水平规划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请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有哪些考虑与谋划?
    杨冬梅:“十五五”时期,是天津工业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时期。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全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安排,对接工信部规划编制思路,研究提出了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体系,包括:1个新型工业化总体规划,1个全市工业布局规划修订,以及未来产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电子信息、汽车等13个专项规划和11个规划前期研究项目。目前,我们正在组织推进规划编制各项工作,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
    在编制思路方面,突出三个把握。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动态,密切结合国际环境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把握区域协同趋势,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强化链群共建、场景示范,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协同走深走实。把握天津定位优势,聚焦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以“三新”“三量”为工作抓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推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提能级、上台阶。
    在规划目标方面,突出争先进位。组织开展“十四五”规划评估,总结成效、梳理短板、厘清方向,为“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围绕结构优化、产业创新、数实融合、绿色低碳等领域,研究提出“十五五”指标体系,锚定目标、奋力争先。
    在重点任务方面,突出以新提质。着眼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打造新兴产业“增长点”,巩固优势产业“基本盘”,加快传统产业“焕新颜”,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深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研究推进产业协同、创新融合、链群攻坚、数字蝶变、绿色领跑、培优育强等重点任务,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将深入调查研究,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分析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对策,为规划科学编制提供依据。夯实项目支撑,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库、招商储备库和优质企业库,为工业发展蓄势赋能。强化规划衔接,对标对表国家和我市相关规划和专项行动,深化市、区两级协同编制机制,加强“一盘棋”谋划。坚持开门编规划,发挥智库机构、行业协会等“外脑”作用,邀请企业、高校、院所、社会公众深度参与、集思广益。欢迎社会各界建言献策,进一步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



强化政策支撑 夯实发展底盘 完善服务机制 优化发展环境
    中国日报:请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5年在推动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优质企业成长壮大,加快培育优质市场主体上有什么思路举措?
    穆欣全: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牵头推动部门,不断加大培优力度,企业的总量、结构、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30%以上企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40%以上企业进军国际市场,50%以上企业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60%以上企业产品为国内首创,70%以上企业属于工业“六基”等关键领域,80%以上的企业获得国内国际权威机构认证。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5%,80%以上企业已形成系列产品,拥有多个领域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50家企业承担过国家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项目,一批产品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三是转型引领作用不断显现。企业全部拥有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部拥有自主品牌,全部实施过智能化改造。114家被认定为绿色工厂,占全市绿色单位近一半,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标杆。
    四是支撑链式发展的集聚性不断强化。企业普遍与产业链大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90%以上企业已融入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60%的企业处于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有力支撑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下一步的思路举措,主要有这四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正在起草制定支持优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用好国家即将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配套,主题园区建设等,加大政策红利向优质企业倾斜力度。
    二是进一步夯实发展底盘。实施“三年提升行动”,开展赋能提升培训,完善后备培育库,做大底盘,到2027年实现产值、税收、研发投入等主要指标增速达到10%,推动“十五五”期间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翻一番。
    三是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持续推动区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全覆盖,发挥各类机构作用,织密为企服务网,提升服务效能。继续开展“一起益企”等活动,优化完善“专精特新板”,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四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每年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推动各区以评促建、以督促改。利用好电视、广播、门户网站等各类媒体,讲好企业故事,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浓厚氛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