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信动态

“新基建到来,没有任何行业可以置身事外”

来源:外摘 发布时间:2020-06-11 00:00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新基建”概念。

  目前,城市空间已成为新基建的核心载体,也为新基建创造了更广阔的需求。政府、企业都在摩拳擦掌,希望站上新基建的风口,开启新一轮城市更新。

  6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特别发起了“聚焦新基建·城市竞争新赛道”在线沙龙,由每经智库、赛迪顾问作为支持单位。在线沙龙邀请了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智慧城市实验室主任王鹏,以及腾讯云与智慧事业群Wecity未来城市总经理、智慧城市首席架构师赵明君三位嘉宾,以“新基建、新城市、新机遇”为主题,探讨城市新基建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每经智库和赛迪顾问联合发布了国内第一份针对城市新基建的研究报告——《2020城市新基建布局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对新基建相关理念作了诠释,并提出了新时代推进城市新基建布局的建议。

  谈格局:基于自身条件,一城一策

  透过这份《白皮书》,新基建的载体空间——城市被重点关注。城市空间已成为新基建的核心载体,也为新基建创造了更广阔的需求。

  赛迪顾问收集分析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年度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计划,按照5G、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口径标准,计算了上述地区新基建项目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占比情况。

  从结果来看,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东部地区引领、中西部地区协调的区域格局。统计显示,纳入省级重点投资计划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为40.7%、37.4%、21.7%和0.2%。

  新基建的布局呈现出梯度发展格局,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对此,王高翔认为,“这样的格局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且,未来新基建的建设还将进一步围绕几大城市群展开,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王高翔表示,“未来发展重心将进一步向城市群或都市圈转移,而且这些重点区域也承担着更多更重的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创新培育等功能,新基建也将优先布局,服务于这些区域发展的需求。”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新基建的建设也应该与城市各自的条件相匹配。在赵明君看来,“从资金保障到统筹规划,从政策配套到组织保障,都需要针对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采用一城一策的思路,推动城市新基建建设。”

  比如上海提出加快人工智能一体化融合平台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的智能终端的一些布局;比如成都提出建设“四张网”,依托一批重点项目发展新基建;以及一些制造业发达的省市,提出新基建的布局和建设,将首先在制造相关的方向重点发力。

  谈方向:谋定而动,规划先行

  从中央密集部署,到资本市场热捧,“新基建”一时间炙手可热。智慧城市要得到高质量的发展,也离不开“新基建”的完善。在王鹏看来,所有城市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有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与高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智慧城市的本质,就是通过科技的手段,实现供需两端更精准、更高效的匹配,让存量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率。”

  但是新基建具体的建设,并没有一个模板可以遵循。王高翔提出,此前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目前在新基建建设领域,虽然从跟跑实现了领跑,但仍然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选择在哪些领域、哪个方向重点发力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

  赵明君亦谈到,城市建设新基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做好基础的规划,然后再分步建设,不能一拥而上,“当前这个阶段,是规划的阶段,谋定而动”。

  谈资金:缺口很大,创新融资渠道

  正如王鹏所说,新基建的到来,意味着对所有的行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没有任何行业可以置身事外,挑战和机遇并存。”

  最大的挑战,就是资金。根据赛迪顾问的测算,到2035年,狭义的信息类新基建领域将产生1.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广义的融合类新基建领域,则将产生3.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蛋糕”很大,资金缺口也很大。按照上海市新基建的规划,总投资2700亿元中有2100亿元都是社会投资;广州1800亿元总投资,也是与华为、百度、京东等全国30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的投资不仅依赖于地方政府主导,更需要扩大投资主体,让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事实上,互联网巨头已经摆好了姿态。新基建发令枪打响后,腾讯、阿里、京东、百度等企业,罕见地先后在《人民日报》发文,畅谈新基建。值得一提的是,5月26日腾讯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据赵明君介绍,一方面包含腾讯自身围绕新基建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则是腾讯配合政府及其他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到各地的新基建建设当中。

  对于如何刺激民营资本参与城市新基金建设的积极性,王高翔认为,首先是强化PPP模式,搭建政府和企业的共同体。另外一方面就是积极引入企业债、信托、私募基金等模式,在新基建领域拓宽向社会资本融资的渠道。

  王高翔提到,随着民间投资在新基建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基建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将远大于传统基建,未来新基建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增量贡献会越来越大。

  相关新闻:

  腾讯云与智慧事业群Wecity未来城市总经理赵明君:新基建要基于数据要素、产业互联网共同构建“路油车”系统

  6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特别发起“聚焦新基建·城市竞争新赛道”在线沙龙,由每经智库、赛迪顾问作为支持单位,以“新基建、新城市、新机遇”为主题,探讨城市新基建的机遇和挑战。

  在沙龙中,腾讯云与智慧事业群Wecity未来城市总经理、智慧城市首席架构师赵明君表示,新基建不能单独地发挥作用,更多要基于数据要素、产业互联网共同构成的“路油车”系统。“路”指新基建,它搭好了通道;“油”是数据要素,它提供了动力;真正的目标是产业互联网,它提供了生产的价值。只有三者合力形成协同之后,才能释放新动能,提高经济韧性,促进经济发展。

  在赵明君看来,新基建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一方面对冲了当前疫情影响,提振投资,解决了当务之急,同时也推动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了新业态、模式和动能。

  赵明君认为,新基建的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所处的是规划阶段。“我们要做好这个事情,需要一个长久的规划,不是一拥而上。当前这个阶段更多要做好的是规划,谋定而动,因为新基建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具体的规划和分步建设。”

  在这之后,新基建还将经历“试点先行”和“滚动迭代”两个阶段。

  “试点先行”是指要带着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并与平台相结合。例如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可以与工业互联网结合,另一些旅游胜地可以作为文旅产业升级。

  而“滚动迭代”则是需要根据建设的结果进行调整,也还要求持续地创新。赵明君认为,在当前很多省份的新基建项目规划中,存在不够精准不够细致的情况,需要后续修正,对不产生效益或规划不够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同时,发改委还提到,需要持续强化基础创新的建设,强化对研究院、实验室等科技力量的投入,提升科技含量。

  赵明君认为,新基建的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一脉相承,都需要秉持“一城一策”的观念,对于不同的城市,要依托当地资金情况、规划方向以及政策支持、组织保障四个方面进行发展。

  对城市而言,新基建将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的发展。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它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假如政府数字化建设分三层,上面是提供入口,中间是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下面是新基建作为支撑。新基建这个基础的“夯实”,能让整个城市数字化体系更完善。

  数字经济时代依赖于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新基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快速建立。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快速融合中需要技术手段把它们串联起来,不能脱节。

  作为腾讯云与智慧事业群Wecity未来城市总经理,赵明君将腾讯的优势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腾讯围绕新基建进行了重点投入,曾宣布要在未来5年投入5000亿元进行新基建布局;第二,腾讯的生态共建优势;第三,腾讯特有的服务能力优势。

  赵明君表示,“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之前的定位,也就是充当连接器、工具箱和生态共建者的角色,腾讯将结合国家的政策和各个地方的规划,参与到新基建的生态建设和运营中去。”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智慧城市实验室主任王鹏: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是城市新基建关键

  “新基建针对的不是某一特定的行业,没有一个行业可以置身事外。就我所研究的领域而言,新基建将为智慧城市赋能,这是一个给整座城市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过程。”6月10日下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智慧城市实验室主任王鹏,在每日经济新闻发起的“聚焦新基建·城市竞争新赛道”在线沙龙活动上如是表示。

  当前,国内城市相继提出新基建的投融资计划和发展路径图,抢占“新基建”高地,促进城市实现有机更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王鹏看来,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创造更多符合智慧城市现代化治理需求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才是城市新基建的关键所在。

  那么,打造智慧城市和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二者是怎样的关系?王鹏给出了这样的比喻,打造智慧城市当然要打造一颗智慧的大脑,可以降低城市运行的边际成本,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有限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高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新型基础设施就是城市的感官和神经,收集、整合、分析整座城市的数据,更加高效地连接供需双方,减少城市运行的“能耗”,让城市像生命体一样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

  王鹏也指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也是融合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除综合管廊外,整个能源和基础设施体系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能源互联网、新型智能管网都是巨大的产业体系和改造工程,而目前还处在概念阶段。

  未来,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民营企业的角色势必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和新基建的投资运营方式有关。

  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由政府主导、投资和运营。新基建很多都是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模式投资运营的。王鹏表示:“以智慧城市的打造为例,城市基础设施在经过数字化改造之后,已经具备市场化运营、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此时,政府更多扮演着监督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数据的应用等。而企业则承担起了很大一部分的运营管理责任。”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新基建区域梯度发展顺应经济规律

  6月10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特别发起的“聚焦新基建·城市竞争新赛道”在线沙龙,以“新基建、新城市、新机遇”为主题,聚焦城市新基建的机遇和挑战。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在沙龙上表示,新基建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构城市竞争力的“底座与基石”。新基建的带动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产业本身,其具备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乘数效应”,可以很好地实现城市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期,未来将面临诸多挑战。王高翔认为目前有以下三大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是方向问题,此前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有成熟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目前在新基建建设领域,虽然从跟跑实现领跑,但仍然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选择在哪些领域,哪个方向重点发力,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其次是资金问题,新基建投入巨大,应该鼓励更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进来。最后,还要把握好新基建的建设节奏,避免盲目建设,实现新基建与产业、城市的协调发展。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王高翔指出,接下来城市和区域还应进一步加强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新基建与产业协同发展、城市场景赋能、未来产业布局的研究。

  在谈及新基建建设的区域分布格局时,王高翔认为在整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导向下,发展的中心将转移到各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比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而呈现出东中西梯度发展的区域格局态势,这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

  当下,如何激发民营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基建建设浪潮中来,无疑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王高翔认为政府应该以更加积极与包容的态度,不断巩固完善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他强调,这一过程中,还应积极引入企业债券、私募基金、信托融资等融资形式,拓宽新基建的融资渠道,创新新基建的融资模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