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918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来源: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5-04-21 14:28

方茂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海洋水下装备,助力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经会同滨海新区、市知识产权局、市规划资源局、市投资促进局、市人社局研究答复如下

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围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目标,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蜕变和能级跃迁,海洋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全市海洋经济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我市海工装备产业链拥有70家企业,完成产值198.92亿元,增长15.8%。海洋装备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港口航道工程装备、海水淡化装备和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等5大产业板块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聚集了海油工程、博迈科、中船(天津)等10余家重点企业,突破了深海滑翔、海上围油栏、海上多要素智能监测浮标、海水淡化膜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制了“海葵一号”16000箱集装箱船、“天鲲号”1900千焦打桩锤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我们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天津市高端装备产业链行动计划》等文件,将海洋装备作为我市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持续推动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和技术改造力度。2023年,积极争取海油工程、海油发展的“深水油气高性能动态柔性立管研制”“桩基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研究与关键部件研制”“海洋油田光电液一体化智能完井系统研发”3个项目获得国家支持1.49亿元;利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支持中船(天津)、中船第七〇七研究所、海油工程等8家龙头企业10个项目2864万元,带动了8家企业超过40亿元的新增投资,加速打造了一批核心技术产品。

二是梳理完善产业链条。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撮合对接活动,强化本地化串链、补链,全力打造了涵盖“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总装建造—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条。特别是,与大连市联合举办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与产业配套对接会,两地共有103家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重点企业参会,活动期间共达成了10个合作意向,促进了我市机器人产业与大连船舶产业深度对接。组织召开了我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供需对接会,邀请中国船舶协会向我市30余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重点企业,介绍了产业发展动态,同时重点企业发布了企业需求,为进一步健全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加速产业聚集。通过大项目引育,助力产业聚集区建设。截至目前,海油发展投资14.46亿元的装备研发基地一期项目已基本建成,将具备海洋油气钻采、生产等核心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及运维能力;海水淡化所投资19.6亿元的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已投产,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科创基地;中船(天津)在转型升级能力建设一期项目投资3.7亿元基础上,追加16.8亿元二期投资,连同收购总投资超过60亿元。目前,中船(天津)订单30余艘,包括16000LNG/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30万吨原油船和11万吨成品油/原油船,合同金额超300亿元。2024年,已建造完工船舶5艘,实现年产值46亿元,到2027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这些项目加速提升了我市海洋装备产业聚集度。

四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水平,推进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截止目前,我局推动建设了中船(天津)、海油工程、丹佛斯(天津)等10余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特别是海油工程智能工厂被工信部认定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绿色化发展方面,我局推动海油工程建立了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中船(天津)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海油工程被评为市级绿色工厂。

五是打造产业生态。持续加大对天津市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生态健康有序发展。联盟成员由成立之初的88家扩展到166家,资产总规模达到5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185亿元。注重培育优质创新主体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蓝色海洋(天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家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入围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20212024年被确定为我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试点项目单位,围绕核心产品(技术)进行专利布局,有效发挥了知识产权创造的引领带动作用。整合联盟创新资源,攻克了圆筒型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自主设计、浮筒式单点设计、水下电液分配单元等16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千米级水下脐带缆终端及分配单元、单点液滑环、系泊钢缆等12项关键设备、材料国产化,千米水深带控制系统中心管汇等20多套设备成功交付实现工程应用,全面构建起了“政府搭台、联盟助力、产业发展”的融合发展生态圈。

二、下一步工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加快推动我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海工装备制造业前沿科技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支持涉海企业围绕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等产业短板加强科技创新,鼓励龙头企业研发海洋装备高端产品,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涉海高新企业。二是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海工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延伸,扩大产业规模,打造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支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联盟发展,加快涉海企业的高效整合和共建共享,打造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的海工装备产业链,实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优布局,促进产业资源整合、紧密协作、动态互补、自主创新。三是加快产业智能化发展,探索推动新型传感器、机器人、类脑技术等技术成果在海工领域融合应用,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数字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数据、信息、通信等资源共享共用机制,打造开放共享的研发平台以及应用场景等数字化平台。同时针对海工装备领域的中小企业,重点推动企业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海工装备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聚焦提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将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做为“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重要内容,引导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市科技局科研项目资金支持海洋装备制造产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片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鼓励在水下生产系统领域形成上下游联动的完整产业链条。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天津品牌,鼓励海工企业参加自然资源部中小企业路演、东亚海博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宣传活动,扩大我市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的影响力。二是发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作用,鼓励以产业联盟为主体,成立水下生产系统领域专门协会或组织,推进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上下游全链条合作和互动,形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局面。三是支持涉海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海工企业引进基础设计、详细设计人才和团队。

市人社局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水下生产系统和设施设备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提升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鼓励符合条件的水下生产系统和设施设备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遴选师资力量雄厚、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被认定为天津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依规给予建设经费资助。鼓励企业围绕技术含量高、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职业,从生产一线选拔技艺精湛、敬业奉献、在行业内拥有公信力的技能大师,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人才交流与培训,激发创新潜能,被认定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依规给予建设经费资助。二是支持水下生产系统和设施设备企业开展中国特色新型学徒制等特色培训,培养企业所需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对职工开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培养一批从事水下生产系统和设施设备领域的技能人才,依规给予企业培训补贴。三是提高人才队伍培育水平,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抓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营造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积极选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参加专题研修班,推动国家级和市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市知识产权局将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创造的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发挥我局8支服务队作用,为包括海洋装备在内的我市重点企业提供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二是发挥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为高端装备产业领域提供专利预审服务。三是开展高质量专利创造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包括海洋装备在内的我市重点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知识产权创造,提升企业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市投资促进局将聚焦我市海洋工程装备高质量发展,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吸引优质资本与企业聚集,拓展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重点培养海洋水下装备产业集群,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鼓励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助力天津海洋经济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海洋装备产业是滨海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滨海新区将大力推进海洋装备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以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天津港保税区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产教联合体为抓手,带动产业链融通发展,进一步强化海洋装备产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

2025年4月16日

工作人员:赵鹏  联系电话:83607518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