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757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来源: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5-04-28 09:34

马虎兆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升级版”的提案,经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研究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决策部署,锚定新型工业化目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推进“三新”“三量”,深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见行见效。

一是着力强化京津冀产业协同。深化六链共育,大力实施6链图谱落地行动,开展2批京津冀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项目揭榜,轴承、巡航控制、路侧操作系统等32“卡点”实现突破;逐链印发招商方案,“一链一策”开展招商70“堵点”项目在区域内落地;市场化引进疏解功能资源在津落地项目49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强化五群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4个京津冀集群在国家集群竞赛胜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集群方向全部落子布局。打造示范标杆,三地共造一辆车、共通一条路、共建一批园,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开园,南港京津电子化学品基地加快建设,京津塘高速自动驾驶测试干线全线贯通,成功举办2024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签约重点项目60余个,投资额超400亿元。

二是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1家,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2家,现代中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揭牌运营,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全面建成,中科院工生所生物制造、中石化石科院化工新材料等中试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强化核心技术攻关,通“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集中力量攻关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65个项目成功揭榜工信部产业基础项目,集成电路化学抛光装备、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16项工业领域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CAR-T细胞药物、氧化镓半导体材料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强化成果转化应用,认定首批4家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类服务平台载体,支持关键领域创新成果加快量产、实现替代,5个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基础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飞腾芯片出货量居国内信创市场第一,海光DCU与国内大模型全面适配,朗誉机器人屡创AGV载重世界纪录。

三是着力推动重点产业成龙配套。完“链长+链主”双牵引机制,印发实施重点产业成龙配套有关工作方案,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聚焦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遴选认定首批95家市级链主,建设首批17家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指导链主企业开展需求发布、以商招商,加快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强化产业链撮合对接,围绕产业链龙头和配套企业需求,市区两级开展撮合对接活动427场,促成合作成果500余项;按照张工市长有关指示,携手大连市先后举办汽车、船舶与海工装备、软件等3场产业撮合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20余项。强化产业集约集聚,累计创建西青能源矿产装备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8家;新培育滨海新区集成电路、津南区安全应急装备2个市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到5家;认定津南海河集成电路、武清智能轨道交通等市级产业主题园区43家,盘活工业厂房超180万平米,超预期目标1倍。

四是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突出政策引领,加大市级政策支持,遴选2024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353个,安排财政资金6.31亿元,撬动企业投资超55亿元。突出产教融合,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产业,深入实施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梳理技术需求18项,筛选成果26项,构建形成跨学科、跨产业的协同创新体系。突出人才支撑,在全国率先设立人工智能、网信职称专业,为百余家信创企业评价人才2000余名;实施天津市卓越制造人才培养项目,评选首批卓越制造人才100人,实现12条产业链全覆盖;指导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联合津南区、荣程集团等,实施“政校企协同工程师涵养班”项目。突出金融支持,推动海河产业基金向优质项目倾斜,累计带动313个项目在津落地,投资金额1983亿元;推出信贷产品200余款,推广科创金融特色产品230余项;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3830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部贷款增速3.2个百分点。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您提出的相关建议,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三新”“三量”为抓手,大力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升级版

一是纵深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深化京津冀链群协同,推进“卡点”攻关、“堵点”招商,争取一批协同度高、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落地,联合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等标志性项目,打造协同示范标杆。

二是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重点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建设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培育3家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生物制造领域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新认定10家左右市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用好12家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试验验证等全链条创新。

三是推进重点产业成链成群。发“链长+链主”双牵引作用,依托链主企业、重点企业,组织开展供应商大会、合作伙伴大会,举办成果发布、创新攻关、供需对接等活动;深化以链招商、产业链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市区两级每年开展300场以上撮合对接活动,推进投资联动、创新协同、上下游贯通,夯实发展后劲。

四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梯度培育产业集群,围绕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一批市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立足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聚焦我市牵头的京津冀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产业链,谋划培育新的国家级集群;推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提升集群规模,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后备力量。新培育一批市级产业主题园区,引导园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聚焦主导产业精耕细作,提升差异化和协同性,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区一品牌”。

    五是持续优化融合发展生态。夯实产业人才根基,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定期评选“海河工匠”,加快培育卓越制造人才,优化产业人才梯队。加大金融资源供给,开展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链专项行动,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助力企业挂牌上市。创新用地要素保障,做好工业地块“标准地”出让,为项目用地提供支撑。

2025年4月23日

工作人员:李媛  联系电话:83602767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