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天津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以产业园区为发力点,推动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案,经会同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服务办、市人社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推进全市产业园区建设
(一)开展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自2020年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围绕“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构建,开展产业主题园区建设,推进重点产业向特定空间集聚。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四批43家市级产业主题园区,覆盖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11条重点产业链,在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聚集、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推动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市科技局出台促进天开园发展条例、“2.0版”支持政策,创新“选育诊融赛转”六项机制,集聚科创、金融服务机构超过350家,打造“天开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类中关村”生态加速形成,引进科技企业超2000家。市发展改革委统筹谋划推进天开园建设,从“一核两翼”向“多点”有序拓展,一体完善“一核两翼多点”空间规划,盘活拓展区域内闲置资源空间;在支持政策上,完善现有的支持政策,特别是聚焦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形成政策2.0版。
(三)推进石化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绿色石化产业链专班工作机制,定期调度南港工业区、临港新材料产业园、大港石化产业园区等化工园区,对园区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工作推进给与指导和帮助,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产业园区布局打造新质生产力
(一)提升主题园区产业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产业主题园区创新生态建设,引导园区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业创新策源力;引导园区加强产业创新服务能力供给,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服务,厚植创新发展沃土。43家产业主题园区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平台、共性技术平台等38个;拥有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信创海河实验室等3家海河实验室、9家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约占全市的一半,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
(二)推进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牵头,集聚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创新资源,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2024年,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天津市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的通知》,经公开征集、专家评审等程序,组建网络安全、轨道交通装备等12家创新联合体,累计达到32家。同时,推动孵化载体建设,全市已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5家,在孵企业超过4900家,进一步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完善科创生态。持续导入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基地”培育体系。深化与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委院校的对接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平台、重大项目及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汇聚更多资源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带动石化产业发展。以绿色物质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为纽带,联合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及中海油化工研究院、中国天辰公司等科研机构和园区企业打造绿色石化技术创新联合体,发挥南港工业区科创中心载体平台作用,加快中石化北化院中试基地、石科院科学实验基地等八大中试基地建设投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石化产业提供全周期服务。
三、多措并举服务园区建设
(一)设立综合窗口,实现“无差别”受理“一站式”服务。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先导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将企业登记、税务登记和其他政务服务整合,实现“无差别”受理;组建包含12名工作人员的“一站式”服务团队,全力打造园区综合服务“第一窗口”。
(二)梳理市级权限下放事项清单,全链条放权赋能。借鉴滨海新区放权赋能经验,2023年4月公布首批进驻园区事项320项。2024年结合园区的发展情况和需求,动态取消基本不会在园区发生或发生量极少并且可以通过首席服务官后台铺助的方式予以办理的事项142项,新增公安出入境、户籍等事项37项,更好为园区企业提供细致的专属化服务。
(三)开设天开高教科创园专栏,推进园区服务网上办。在天津网上办事大厅和“津心办”APP开设天开高教科创园专栏,包括园区信息、政策超市、政务服务、特色服务4大模块、16个子模块,为企业提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上线以来,天津网上办事大厅和“津心办”APP专栏浏览量均达到4万余次。
(四)安装部署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提供政务服务自助办。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先导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置政务服务、社保缴纳、智能办税、警务融合、驾驶员体检、公积金办理、营业执照办理、电力缴费等12台自助服务终端,实现47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自助办”。
(五)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办。积极推广市级13个“一件事”服务场景,做好帮办导办服务。推出科技服务等38个区级“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并充分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区,加强部门联动,实现高效服务。
(六)建立“一企一档”等服务机制,精准服务入驻企业。健全完善“一企一档一册”入驻企业台账,为955家企业建立包括企业类型、联系人电话、经营范围、进驻时间、设立时间、社保缴纳、纳税服务等内容的企业档案。坚持园区“首席服务官包保责任制”,定期上门走访,精准定位企业需求,做好“一对一”跟进服务企业工作。
四、加强产业园人才队伍建设
(一)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2024年,我市出台实施《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围绕培养、开发、引进、流动、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环节,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今年,我市印发《关于加快引进培养用好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加快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吸引大学生在津发展、坚持产教融合培育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强化平台载体支撑、优化服务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提出20条举措,推动“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提质升级。
(二)积极打造产业园人才发展生态。实施《天津市促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条例》,鼓励天开高教科创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坚持柔性引才和靶向引才,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平台和项目资源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发布《关于支持天津软件园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围绕园区建设发展需求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服务等方面针对性提出12条支持政策。会同市教委、市科技局印发《关于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展博士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鼓励园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实行按需申报、随报随批、动态考核、自动摘牌的高效灵活精准的管理机制,建立高校和企业“3+X”握手通道,探索政府引导、园区支撑、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模式。天开高教科创园获批设立园区类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目前园区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科研院所已设立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助力园区加快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集聚,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024年12月,在天开园举办“海河英才”博士后揭榜领题赛决赛暨天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仪式,成立“天津银行博士后创新创业基金”,经过激烈角逐,最终30个项目获奖。
(三)吸引聚焦海内外优秀人才。举办“双一流”高校校园招聘活动,吸引重点高校毕业生来津发展。2024年,组织产业园区优质企业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重点高校举办12场天津专场校园招聘活动,1200余家次企事业用人单位参与活动,现场求职咨询人数近4万人。组织“海河英才”学子津门行活动。邀请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1所知名高校400余名师生代表到天津软件园、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滨海文化中心等点位调研考察,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了解天津、热爱天津、选择天津。开展京津冀人才交流协作。与北京、河北共同举办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人才对接交流活动,海内外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外籍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优秀人才代表2000余人参会,服务三地用人单位400家次。组团赴香港开展人才交流活动,近300名香港留学生进行求职咨询,接收简历195份。
(四)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断优化高层次人培养平台布局。设立博士科研流动站110个、工作站409个、创新实践基地110个,覆盖我市所有重点产业链和重点学科。强化项目引导,积极做好国家级项目人选的遴选推荐、配套支持、服务保障等工作。继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深化境外职业资格认可制度改革,范围拓展到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服务、金融等7个领域27项,吸引国际人才来我市发展,会同北京市、河北省共建京津冀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查询验证服务平台,实现三地通查。赋予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评价自主权,切实为用人主体松绑,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下一步,市有关部门将从产业园区建设、新质生产力打造、园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合力推动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继续深入推进已认定的43家市级产业主题园区建设培育,在此基础上,新认定一批主题园区,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开放平台,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集聚。二是以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抓手,推动“一企一档”“因企施策”等服务机制落实落细,常态化开展专班入企、上门服务,不断提升天开高教科创园“一站式”政务服务精准化水平。三是优化天开高教科创园功能,强化政策、股权投资、科技服务等要素供给,提升发展质效,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更多原创成果和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国内一流科创园区。四是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制定天津市新的孵化器管理细则,组织开展孵化机构绩效评估工作,推动孵化器提升建设质量。五是聚焦我市智能科技产业、低碳科技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我市优质科技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联合我市、京津冀甚至全国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力量,组建新一批创新联合体。六是继续以贯彻落实《条例》和《若干措施》为主线,聚焦人才引进、培育、使用、评价等关键环节,继续搭建人才对接交流平台,主动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津发展,充分满足我市产业园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天津软件园发展,持续高标准高质量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与有关部门协同发力,为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5年3月24日
工作人员:滕桂明 联系电话:83602795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