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423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来源: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5-04-21 15:10

彭文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提案,经会同市规划资源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研究答复如下

“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给予殷殷嘱托。中央赋予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这既是对天津工业基础优势的看重和认可,也是我们推进产业焕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向。天津作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布局的重要城市,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大力推动海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建设全面先进制造研发基地。2024年,我市海工装备产业链拥有70家企业,完成产值198.92亿元,增长15.8%。海洋装备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港口航道工程装备、海水淡化装备和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等5大产业板块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聚集了海油工程、博迈科、中船(天津)等10余家重点企业,突破了深海滑翔、海上围油栏、海上多要素智能监测浮标、海水淡化膜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制了“海葵一号”、16000箱集装箱船、“天鲲号”、1900千焦打桩锤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市工信局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天津市高端装备产业链行动计划》等文件,将海洋装备作为我市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持续推动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和技术改造力度。2023年,积极争取海油工程、海油发展的“深水油气高性能动态柔性立管研制”“桩基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研究与关键部件研制”“海洋油田光电液一体化智能完井系统研发”等3个项目获得国家支持1.49亿元;利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支持中船(天津)、中船第七〇七研究所、海油工程等8家龙头企业10个项目2864万元,带动了8家企业超过40亿元的新增投资,加速打造了一批核心技术产品。

二是梳理完善产业链条市工信局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撮合对接活动,强化本地化串链、补链,全力打造了涵盖“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总装建造—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条。特别是,与大连市联合举办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与产业配套对接会,两地共有103家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重点企业参会,活动期间共达成了10个合作意向,促进了我市机器人产业与大连船舶产业深度对接。组织召开了我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供需对接会,邀请中国船舶协会向我市30余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重点企业,介绍了产业发展动态,同时重点企业发布了企业需求,为进一步健全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加速产业聚集市工信局通过大项目引育,助力产业聚集区建设。截至目前,海油发展投资14.46亿元的装备研发基地一期项目已基本建成,将具备海洋油气钻采、生产等核心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及运维能力;海水淡化所投资19.6亿元的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已投产,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科创基地;中船(天津)在转型升级能力建设一期项目投资3.7亿元基础上,追加16.8亿元二期投资,连同收购总投资超过60亿元。目前,中船(天津)订单30余艘,包括16000LNG/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30万吨原油船和11万吨成品油/原油船,合同金额超300亿元。2024年,已建造完工船舶5艘,实现年产值46亿元,到2027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这些项目加速提升了我市海洋装备产业聚集度。

四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市工信局通过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水平,推进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截止目前,市工信局推动建设了中船(天津)、海油工程、丹佛斯(天津)等10余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特别是海油工程智能工厂被工信部认定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绿色化发展方面,我局推动海油工程建立了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中船(天津)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海油工程被评为市级绿色工厂。

五是打造产业生态市工信局持续加大对天津市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生态健康有序发展。联盟成员由成立之初的88家扩展到166家,资产总规模达到5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185亿元。整合联盟创新资源,攻克了圆筒型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自主设计、浮筒式单点设计、水下电液分配单元等16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千米级水下脐带缆终端及分配单元、单点液滑环、系泊钢缆等12项关键设备、材料国产化,千米水深带控制系统中心管汇等20多套设备成功交付实现工程应用。同时,在基础软件领域培育了麒麟、飞腾、南大通用、神舟通用等一批本土龙头企业,金山软件、用友、宝兰德也相继落户。工业软件快速发展中,培育了以中汽数据、卓朗科技、宜科电子、凯发电气、水泥院、美腾科技、荣彩科技等具备工业软件研发能力的企业近80家,产品涉及CADMESEMSEAMPLM类型,重点面向高端制造、石油、化工、汽车等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政策撬动作用,支持云账户、同阳科技、德龙软件等企业推44款首版次软件,为我市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注入强劲动能。

六是推动集群创新发展市科技局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集群建设,赋能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2023年成功获批,目前集群企业总数超500家,拥有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4国家级创新平台。中海油天津化工院牵头组建天津市海洋资源利用绿色技术与智能装备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突破海洋油气增储上产关键技术等,进一步提升我市海工装备领域核心竞争力。

七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市科技局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科创成果落地落实。海油工程公司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对海洋工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智能制造集成解决方案及标准框架体系构建等,实现创新平台辐射带动和科技成果转化;博迈科开展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项目世界最大单体15000吨电气间模块建造研究及集成化应用,项目成功实施后实现常年从北极向全球输送天然气。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牵头的海洋资源利用绿色技术与智能装备创新联合体等平台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突破海洋能开发与转化等海工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进一步提升我市海洋装备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加强与国家层面的沟通对接,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支持企业开展行业标准或规范的国际化,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海洋工程制造研发基地。

三是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市发改委将会同市工信局,借助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契机,全力组织企业申报“两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为抓手推进工业技改实施,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政府支持引导作用。市规划资源局配合市市场监管委,谋划组织制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国内和国际行业标准。支持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工具国产化,鼓励有关科研院所、海工企业在设计工具、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申报自然资源部2025年度部省合作项目”、市规划资源局“2025年规划和资源资源科研项目”、市科技局“2025年社会发展与农业领域(资源与环境类)”等科研项目。促进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片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海油工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培育新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研发基地。市规划资源局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产品设计、研发、品控、上下游产业链等方面,引导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天津品牌,发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作用,鼓励海工企业参加自然资源部中小企业路演、东亚海博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宣传活动,扩大我市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的影响力。

2025年4月16日

工作人员:赵鹏  联系电话:83607518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