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京津冀氢能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建议,经会同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研究答复如下:
我市坚持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试点应用、市场主体培育,推动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布局发展。
京津冀三地氢能全产业链基本贯通、资源禀赋充分互补、产业优势主体集聚、应用场景高度契合。主要布局天津港保税区氢能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渤化永利、天津石化、荣钢等已建成投运17余座商用、自用加氢站。燃料电池及制氢装备制造方面,国鸿氢能、博世氢动力等多家优势企业注册落地,氢璞创能燃料电池电堆、新氢动力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基地等项目已经投产,杭叉(天津)新能源氢燃料电池叉车实现量产。车辆推广及加氢站建设方面,累计部署氢能车辆超950台。
一、目前相关开展的工作
(一)梳理科技创新资源。按照重点企业、高校学科、科研院所、创新平台、人才团队、典型行业组织、集群基地7个要素内容进行梳理,编制《天津市新能源领域创新资源图谱》,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华电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开展高效可再生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及核心材料的研发,开发高离子导电率和耐久性质子交换膜,高活性催化剂;支持天津市大陆制氢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天津大学,开展新型海水电解制氢技术的研发,通过耦合膜渗透蒸发技术研制出海水电解制氢装置。
(三)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中石化(天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利安隆新材料、大陆制氢等单位组建天津市高端化工新材料与氢能创新联合体,强化产学研合作和上下游联动。
(四)加强京津冀产业合作统筹引导。协同推动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加速布局、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扩区建设、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规划建设方案编制、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细化完善,以评估为抓手引导重点平台聚焦主导(特色)产业,加强“硬环境”建设,提升“软服务”水平,更好承接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2024年底,印发了推动四链融合的若干措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要素融通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氢能等相关产业更好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打算积极采纳杨静代表提出的建议,整合科研资源,激励科技创新,推动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布局发展。
(一)提升科技水平,推动成果转化。一是发挥高端化工新材料与氢能创新联合体作用,推动产学研撮合对接、深度合作,围绕“卡脖子”问题开展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我市氢能产业高端化发展。二是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科技创新需求,围绕市场主体提出的需求和问题,加强上下游、产学研“撮合对接”,推动上下游、产学研协同发展。
(二)加大服务力度,提升产业规模。一是抓龙头。加强调研服务,持续做好重点企业动态监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及国内外市场等情况,及时对接服务,协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二是抓项目。加快项目建设,全链条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建设、达产等环节。实施精准招商,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用好京津冀氢能产业图谱,共同招商引资,共抓成龙配套。三是抓对接。深化撮合对接,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召开撮合对接活动,鼓励本地制造业企业与新能源发电企业深度合作,促进本地订单提升。
(三)提升产业能级,推广清洁制氢。鼓励渤化、法液空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发高纯度、低碳清洁氢气。围绕冶金、化工、船舶等重点行业,支持荣程、渤化、中船重工、空客等企业开展氢能供给、消纳相结合的一体化应用,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氢能综合利用效能。
(四)加强区域联合,协同攻坚卡点。按照京津冀六链五群总体要求,积极协同开展氢能产业链卡点攻关、堵点招商等工作。发挥我市工业副产氢产能优势和工业应用潜力优势,吸引北京天海工业、氢璞创能、亿华通等头部企业在津布局,支持三地联合开展高压氢气压缩机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等卡点技术攻关,协助河北省举办2025年双链大会氢能推介活动,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2025年4月22日
工作人员:吕晏锋 联系电话:83608021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