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天津市委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数智技术赋能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经会同市投资促进局、市科技局、市教委、市税务局研究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天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紧紧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工业互联网赋能持续推进。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成立天津市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打造功能互补的完整工业互联网服务体系,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培育了宜科、中汽数据、新天钢等41个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建成紫光云、中汽研、长荣、宜科等4个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解析节点,注册量达35亿。紫光云、长荣科技、中科曙光等15个项目获得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支持,获得国拨资金4.8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22.9亿元,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遴选示范,33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优秀案例,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特色、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有效方案,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开展20余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围绕政策、平台、应用、安全、标识、资源、网络等内容,深入工业园区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落地普及。
二是融合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全市累计有1400余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截至2023年底,全市两化融合指数达到108.5,居全国第七位。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3.9%,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60.2%,均居全国前列。培育通用半导体、爱玛科技、玖龙纸业、天津钢铁等200个上云上平台应用示范项目,大大提升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上云应用水平,形成较好的应用效益和示范意义。注重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组织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国家标准宣贯培训,线上线下累计培训宣贯2000余人次,全市200余家企业完成DCMM评估,获得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证书,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三是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制订出台全国智能制造领域首部法规文件,发布智能制造“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我市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路径遵循。自2018年出台支持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来,市、区两级财政安排资金56.25亿元,累计支持8批近3000个项目,极大促进了智能制造和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建成丹佛斯、海尔5G工厂、长荣科技等316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重点培育了15家本地智能制造系统方案解决供应商,支持中科曙光、天锻压力机、长荣印刷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由设备制造商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赋能产业数字化发展。
四是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累计培育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3家,积极开展标准宣贯、供需对接等活动,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滨海新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围绕智能测控装备制造、重大成套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三个细分行业,力争培育一批优质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集成一批“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遴选一批具有创新型或地方特色的典型做法及模式,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五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足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领军企业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突破轨道交通安全计算机核心平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物联网平台、智能化高效高速磁悬浮工业装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天津新松多关节型工业机器人整机性能优化与应用获国家立项支持,推动突破机器人整机优化设计及力学控制等关键技术。
六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业。依托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企业,突破物联网、信息化系统以及工业互联网等关键卡脖子技术,不断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海尔洗涤电器公司开展洗衣机互联工厂与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究与应用,在工厂端横向整合集成WMS、MES等系统,纵向整合集成ERP、PLM等系统,构建整体的工厂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加快形成家电产品网络化协同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七是强化科研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对照重点产业链,绘制科技创新平台图谱,实现科研平台建设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协同促进。充分发挥平台技术创新、人才资源等优势,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支撑,与南开、天大、工业、理工和科大等天津高校共建研发平台和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八是推进“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模式。支持优秀科研人员,根据任务需求,聘用引进企业工程师和专职科研人员,组建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跨学校、跨主体的协同攻关团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和工程化研究,提高研发效率和效益。
九是指导天津各高校加强数字化相关专业建设。推动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指导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获评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南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获评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民航大学、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天津农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天狮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评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十是允许先进制造业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和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企业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等。此外,数智技术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了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既引领创新方向,又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如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明确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等。制造业企业如符合相关政策条件,可适用上述税收优惠政策。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扎实实施“十项行动”,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
一是加快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对接、高效匹配供给侧与需求侧,以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为抓手,一体推进技术改造,实施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高端化改造和高端产品增产扩能5大行动,优化提高生产能力满足各行各业以旧换新产生的需求,加紧形成“满足消费增量—更新改造升级—扩大生产供给”的链条式推动模式,抓住机遇提升产业竞争力。力争到2027年,全市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增长2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和75%。
二是推动重点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实“智改数转网联”工作要求,围绕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传统行业,贯彻落实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引导企业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方法。聚焦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转型成效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广、行业影响力强的典型标杆,分行业分领域制定智能制造示范标准,每年认定1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和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加快形成“一行业一标杆”。
三是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鼓励重点产业中小型制造企业聚焦关键工序,开展诊断评估、设备改造、软件应用等一揽子数字化转型工程,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专精特新发展,推进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四是推动重点产业链产业园数字化转型。围绕我市“1+3+4”现代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链主题园区布局,推进5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打造数字工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等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为园区创新发展赋能。推动面向重点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集聚区落地,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水平,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主题园区”。
五是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以产业焕新倒逼科技创新,加强天津市信创、智能计算与生成式通用智能等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创新联合体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六是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互融合,支持我市与京冀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组建京津冀工业机器人等创新联合体、实验室等,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七是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署,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各项支持制造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持续关注纳税人需求,有效依托税收大数据,进一步提高“政策找人”的精准度,做好靶向服务,助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八是围绕我市“1+3+4”产业体系,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梳理智能制造目标企业,利用世界智能大会平台及各类行业论坛活动,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招商推介活动,招引优质项目。用好投资促进工作协调机制,牵头召开重点项目推动会,研究推动项目落地、打通运营堵点或应对政策调整等,整合全市资源,推动项目落地或解决运营难题。
2024年3月6日
工作人员:蔡飞 联系电话: 83602860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