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兴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数智化建设,打造“灯塔工厂”集群建议,经会同市科技局、市税务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编制了12条产业链技术图谱,梳理全市产业链细分技术1000余项。组建20家创新联合体,支持其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飞腾新一代高端嵌入式CPU荣获2023年中国IC设计成就奖和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金奖;麒麟开源桌面操作系统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中电科46所成功制备国内首颗6英寸氧化镓晶体;博迈科研发建造了世界最大吨位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中合基因研发国内首台自动化Kb级基因拼接仪;合源生物研发首款中国原研CAR-T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
二、建设智能制造发展体系。
一是持续推动我市智能工厂建设。通过制定《天津市智能工厂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天津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遴选条件》,持续推动我市智能工厂建设,系统性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测评工作,推动我市智能制造迭代升级。2023年培育了100家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装备领域46家、原材料28家、消费品17家、电子信息9家,智能工厂20家,数字车间80家。有利地推动我市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带动我市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培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按照《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2023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荐了中汽工程、天锻、长荣等20家优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做好市级优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库,培育库拥有40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并推动高端装备企业发展成为本领域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成为我市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是构建智能制造支撑服务体系。推动行业标准建立,形成了电力装备(施耐德)、化工领域(大沽化工)等行业标准,积极配合国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制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分级分类标准,规范了我市高端装备企业由制造向服务方向发展,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智能制造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天津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联盟和汽车分盟发展,组织推动专家诊断行、产业链对接会以及系统集成商实景擂台赛。
三、出台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按一定比例在税前加计扣除。自2021年起,国家出台文件,将制造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由75%提高至100%。2023年,进一步将所有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提高至100%,并作为制度安排长期实施。从近年优惠数据来看,制造业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主要受益群体。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从近年优惠数据来看,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主要受益群体。
三是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政策。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允许先进制造业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
四是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集成电路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20%在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20%在税前摊销。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允许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
五是出台《天津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设立市、区两级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3年,市、区两级财政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等项目191个,金额达8.1亿元。
四、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一、强化人才政策体系。出台《天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自2024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围绕培养、开发、引进、流动、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环节,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会同科技、教育、公安等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深入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加快引进优秀人才来津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围绕支持重点产业链发展,提出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等10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升级加力“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助推天津高质量发展。“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自实施以来,截至2023年底,累计引进人才47.9万人,平均年龄32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占比26%。
二、创新数字人才培育。2022年11月,市人社局和财政局联合发布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以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为核心,以服务我市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重点产业链为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工程应用领域,制定了项目培训、管理、保障的一揽子措施,形成数字人才培育的天津标杆。2023年,我局进一步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力度,在全国唯一完成大数据、智能制造、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3个专业技术等级(初级)首批培训和考核,累计培训1200人,工作经验被人社部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的天津模式叫响全国。针对制造业企业荣程钢铁集团数字化转型需求,首创高校、领军企业、培训机构三方协同实施的数字人才产教融合订单培育模式,我市学员分别获得全国智能制造及区块链“001号”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并实现与职称证书“双证”联发,开拓了数字人才培育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该模式作为人社部“解剖麻雀”案例在全国推广。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第二批培训机构遴选工作,确定市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等12家单位为第二批培训机构,进一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新建市级继续教育基地15家,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入选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组织高端培训5期,举办国家级和市级高级研修项目17期,开设急需紧缺和岗位培训课程520余门,依托继续教育基地培训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1.1万余人。
三、加强博士后人才引育。一是强化平台支撑。新增博士后工作平台65个,其中新增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历史性突破,入选率位居全国前列,累计全市博士科研流动站110个、工作站343个、创新实践基地110个。累计招收博士后7600余人,出站博士后留津工作比例超过60%。二是强化政策引导。衔接国家博士后重点资助项目,制定引进青年人才项目政策,创新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每年遴选100名优秀博士后。市政府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合作设立联合资助,成为人社部目前唯一的联合资助试点省市,助力我市引进高端青年人才。三是强化以赛育才。连续4年举办“海河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博士后人才参加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总决赛勇夺10金、15银、30铜、43优胜奖,金奖数、奖牌总数、获奖总数均以绝对优势位列全国第一,并超过首届第一名成绩,创造历史最佳战绩,一批技术成熟度高、产业转化程度高的硬科技项目脱颖而出。召开4次全国博创赛天津获奖项目对接会,13个项目在天开高教科创园落地,42个项目与金融投资机构对接。四是强化生态营造。与北洋海棠基金合作共建博士博士后“五个一”创新创业生态,设立首支1亿元博士博士后创业投资基金。举办2023信创与数字经济博士后海河学术交流活动,组织30家高校、院所、企业参加“津洽会”博士后招聘,组织19家设站单位参加京津冀博士后与科研人才招收暨项目洽谈会。
下一步,在推进智能制造工作的过程中,我市充分依托在高端装备和信创领域的产业优势,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应用示范,营造智能制造发展良好氛围,相关工作经验做法如下。
一是发挥政策文件引导作用。出台《天津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协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制定《天津市智能制造“十四五”发展规划》,在供给、应用、支撑等方面,系统推动我市智能制造发展,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是形成梯次培育机制。建立智能制造培育机制,逐个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测评,摸清我市智能制造“腰部”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针对性地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带动我市相关产业制造水平提升。
三是建立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在行业标准构建、服务机构建立、开展智能制造对接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等方面,积极组织我市企业,开展各类智能制造活动,加强企业“一把手”的智能制造认知水平,提高我市制造业的“软实力”。
四是充分利用供给侧发展优势。发挥我市智能装备、系统集成商发展优势,给予我市企业提供优质的智能制造服务,并输出相关方案和标准,加快我市智能装备领域向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
2024年4月24日
工作人员:赵鹏 联系电话: 23312250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