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飞代表:
《关于后疫情时期天津发展中小企业的建议》已收悉,对您关心关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表示感谢!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度重视,及时作出部署安排,并会同市数据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提出落实意见。现将建议中关注的几个方面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有关情况
市委、市政府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强化政策、服务、环境综合施策,纾困与培优两手硬,不断激发各类中小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4条具体举措,持续推动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保障稳增长稳预期;已起草完成《天津市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工作方案》,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5月底前争取印发执行。市财政局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公开,多措并举深化预决算信息公开。面向社会主动公开天津市财政预算执行信息,服务企业了解我市财政收支情况。出台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新政策针对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分别制定了专属支持政策,具体包括投资补助、试点示范奖励、应用场景创建等多维度支持方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工具箱。修订市级中小企业专项支持政策,2022年,市财政会同市工信局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对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种子企业新增融资,给予贴息贴保支持。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根据财政部、工信部出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培育政策,市财政联合市工信局积极组织企业做好相关申报和奖补工作。市科技局与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加强协同联动,会同各区深挖资源、严格把关,形成“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的工作机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每年减免企业所得税近60亿元,为广大企业增添创新发展的动力。
二是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力。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谋划相关应用场景,以场景为牵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行业数据开放共享。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公共数据开放运营试点,支持制造业企业将行业数据开放共享,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建设“津产发”平台,为企业开展人才、金融、产业对接等多方面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研究出台《天津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助力科研成果“转得出”。完善“1+4”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布局建设25家行业概念验证平台。市科技局联合市财政局制定《天津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办法》,对概念验证和技术转移开展后补助,单项项目补助最高达50万元。2023年,我市依托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与大赛赛道契合优势,选拔167个项目参加全国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经过赛事角逐,我市代表团勇夺10个金奖、15个银奖、30个铜奖、43个优胜奖,金奖数、奖牌总数、获奖总数均位列全国第一,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实现历史性大丰收。对获得金银铜牌的选手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奖励。同时,我市推动博士后创新创业获奖项目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已有13个大赛总决赛项目在天开园落地。
三是创新底盘进一步夯实。深化专精特新发展理念和用力方向,做精做实梯度培育,坚持早发现早培育早赋能,构建动态调整、分层培育、逐级支持、多元助力的“专精特新库”。目前,创新型中小企业4411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到20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253家。扎实开展“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全年评价入库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6230家、460家、343家。健全“企业自主评价—区级形式审查—市级审核入库”市区两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体系,全年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710家。按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政策规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予以1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2023年入库企业加计扣除金额达到85亿元,助力企业研发创新。2023年我市成功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天津代表团共获得26金、19银、11铜和57个项目优胜奖的好成绩,金牌数和奖牌数均位居第一,31名选手进入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实现办赛参赛“双丰收”。今年1月,我市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获得金银铜牌的选手分别给予20万元12万元和10万元奖励。
四是载体效能进一步提升。全市共有7个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共有11个集群被认定为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个国家级集群内中小企业近三年主持(起草单位排名前三位)或参与制修订标准共393个,其中国际级标准36个、国家级标准207个。加大博士后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工作平台65个,其中新增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历史性突破,入选率位居全国前列,累计全市博士科研流动站110个、工作站343个、创新实践基地110个。为海河实验室设立博士后工作平台案例入选“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新招收博士后655人,330名博士后入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重点博士后资助项目,获资助9094万元。与北洋海棠基金合作共建博士博士后“五个一”创新创业生态,设立首支1亿元博士博士后创业投资基金,营造青年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五是金融赋能进一步深化。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为扩大实体经济领域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根据财政部、工信部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相关政策,近年来,市财政对全市担保机构降低费率、扩大担保规模给予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与相关金融单位合作推出“专精特新贷”等200余款信贷产品和服务,研发针对创新型企业专属金融产品,45家银行推出268款产品。推动成立“专精特新”专板,上市培育企业210家(不限于专板企业),累计252家挂牌展示。推广企业科技量化积分应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应用,推动科技信贷由“对接”向“合作”转化,降低银行对担保方式及财务数据的依赖,已推广应用“雏鹰贷”“瞪羚贷”“创新积分贷”等230余项科创金融特色产品。
六是人才引育进一步深化。市人社局加大对高端青年人才引进资助力度。研究起草并以市委人才办文件形式出台了《天津市引进青年人才项目实施办法》,对我市重点产业链企业全职引进的博士、博士后,给予每人20万元奖励资助,由市人才发展基金、企业所在区各承担10万元,分3年拨付。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世界排名靠前高校或学科及国内“双一流”高校毕业)全职到我市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对年龄在40周岁以下,近2年内博士毕业的每年择优遴选不超过100名,给予每人20万元资助,分2年平均拨付。对入选经我市认定的国家博士后重点资助项目全职引进的博士后,给予每人30万元奖励资助,分3年平均拨付等。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 ,紧紧围绕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对中小企业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紧跟形势变化和发展需求,着力推动以前沿战略和创新技术助力更多中小微企业应对数字化浪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不断激发中小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一是着力打造政策落地“直通车”。会同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抓好研发投入、高企培育、平台建设等政策奖励兑现,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开展修订《天津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调研工作。贯彻落实工信部《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我市推动落实实施方案,坚持市区两级统筹施策、精准发力,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具体实施办法,逐项政策措施、逐条工作任务、逐级主体责任分解压实,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二是着力聚积优质企业新动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2000家,优化“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为部门职责,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推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6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500家。天津“专精特新板”力争三年实现入板挂牌展示企业达300家,在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辅导挂牌30家,北交所签约辅导上市数量达15家。
三是着力打造强链固链载体群。抓好集群培育工作,围绕规模总量、发展质量、势头能量“三个量”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集聚度、知名度、开放度“三个度”深化开放合作;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梯度培育链“三个链”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供给;围绕数字化、绿色化、专业化“三个化”推进集群转型升级,提升集群能级和规模,提升集群产业集聚化链群化水平,引导上下游产业集聚,推动重点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
四是着力打造融资平台新模式。深化金融服务,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带动和撬动作用,构建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8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的2024年“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开展“一月一链”暨大中小企业融通赋能服务活动,每月围绕一条产业链举办赋能服务活动,聚焦重点产业链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需求,搭建资源对接交流平台,匹配对接企业融资上市服务,提升企业融资上市能力,通过活动聚拢产业资源及配套服务资源,形成支持合力,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竞争力。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标准,推广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方法。加强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高水平举办“科技成果俏津门”成果交易对接会等系列品牌活动,推动技术交易市场持续活跃。提升国家级和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服务功能,为各类主体创业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大力培育各类试点、示范、标杆项目,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重点培育一批数字产业化专精特新企业。
2024年4月23日
工作人员:杨晓明 联系电话: 83602786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