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会洪委员:
围绕您提出的“关于加大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的建议”的提案,现将近期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今年以来,市工信局持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5家,累计达到64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3家,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强化“科技投入”、“产学研合作”等机制建设,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力度,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是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搭建产业创新载体。印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开展2020年天津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津工信科〔2020〕21号),指导全市开展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对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引导撮合麒麟软件、天津药物研究院、七一二通信广播、天津大学等优势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重点任务、研发方向、建设运营模式等,牵头创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先进操作系统、细胞工程、专用无线通信等领域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申报过程中。同时,对标省级升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关要求,推进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在功能定位、股东构成、联盟组成、重点任务、研发方向、运行模式等方面,更加贴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各项要求,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力和影响力。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市科技局、市教委联合选派了“企业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通过“三三制”做法,即企业科技特派员完成“专业到行业、项目到产品、论文到效益”的三个转化,在企业担当技术专家、行业专家、产品经理三种角色,搭建了“学校和企业、专业和产业、教学和实践”三座桥梁,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各类服务,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我市共向企业选派5389名科技特派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特派员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1932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311个,引进培养人才4306人。
四是推行企业需求导向的“科研众包”模式。依托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服务平台建设“科研众包”工作平台,科技企业在平台发布技术需求,高校院所等通过平台向提交方在线咨询、提出解决方案,技术转移机构等中介服务方为供需双方提供需求挖掘、技术咨询、政策服务、合同谈判等服务。通过“企业出题、能者破题”的揭榜比拼方式,集中力量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自2019年7月“科研众包”平台上线以来,已挖掘发布技术需求534项,征集71个应答单位的解决方案210项,已对接成功项目48项,合同金额约8334万元。
五是加强科技成果汇集推广。建立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库、登记成果库,对外公开已登记科技成果万余项。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一批具有科研、理工科背景的科技人员,对其进行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的系统培训,并组织其对征集的高校科技成果开展标准化评价。组织开展“科技成果悄津门”精准对接活动,对技术成熟度高、持有者转化意愿强烈的科技成果,面向企业进行重点推介。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提出的提案建议,积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创新升级。
一是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梯次培育,强化“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工作机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筛选后备力量,培育一批种子企业。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政策引领作用,加大对升级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同时,围绕重点产业,加快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认定,优化企业技术中心布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地位。
二是实施创新中心工程,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依据培育、筹建、组建三个批次梯队建设模式,对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功能定位、运行模式、建设要求等,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继续引导撮合行业龙头企业、院所和高校牵头建设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逐步扩大创新中心数量。根据工信部有关要求,梳理分析我市优势产业,指导现代中药等优势领域创新中心对照标准加快建设,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继续发挥好科技特派员作用,深入企业开展服务。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发布、对接机制,通过科研众包、挑战赛等方式,打通科技成果资源供需、区域的壁垒,吸引更多优质科研资源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加强撮合对接服务,组织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高校院所、社会组织加强沟通协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有效融通,助力企业稳健发展。
2020年10月26日
工作人员:王娟 联系电话:83605738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