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市场监管委、市人社局等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形成了答复报告,并在听取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及您的督办意见后进一步修改完善,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经广泛深入调研,总结了转型升级好的制造业企业发展经验,提出了制造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用工和人才引进困难、地区之间政策不平衡、产业链供应困难等问题。针对您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优质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引育高端人才,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与成效。
一是智能制造深入推进。用好百亿元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累计支持五批项目1726个,安排资金52.1亿元,形成1:20的放大带动效应,建成丹佛斯、海尔5G工厂、长荣科技等102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累计建成5G基站2.4万个,移动、固定宽带下载速率双双跃居全国第3位。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了紫光云、中汽研、宜科电子等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工业企业超过6000家。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拾起卖、滴滴出行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5G+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打造了158个应用场景,“云医疗”“云教育”“云办公”等线上经济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技术创新不断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2020年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总数达到68家。新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总数达到22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5家,创历年新高,总数达到646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新培育建设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累计建成现代中药、车联网、先进操作系统等9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芯火”双创基地(平台)、中科院工生所、药研院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科技转化成果不断涌现。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加快建设,示范应用场景在天津港、中新生态城、海河教育园等多区域展开。人工智能产业发布首批1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三是优质企业加快培育。开展市级单项冠军培育工作,经各区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评选出2020年我市31家市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向工信部推荐10家企业申报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及示范产品,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成2020年度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工作,新认定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7家,在库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到681家。实施“接链”专项行动,市级层面组织21场撮合对接会,涉及动力电池、车联网、信创产业、现代中药、5G、海洋装备等行业领域,实现上下游衔接成果123个,指导各区开展445场撮合对接活动,累计对接企业1.2万余家,有力畅通了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
四是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114个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入选“国家队”。加快绿色工业产品推广,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8.9万辆。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全市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3%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6%,保持全国前列。开展工业节能降耗,“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完成国家“十三五”进度目标。
五是高端人才持续汇聚。用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截至2020年底累计引进人才35万,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8.8万人。通过“企业提名单、政府接单办”的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自主引进急需人才6600余人。弘扬工匠精神,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认定36家企业培训中心,开设25个技工院校新专业,评选92名“天津市技术能手”。组织首届“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建设“海河工匠”之家,形成集培训、展示、交流为一体的技能人才发展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营造良好人才环境,新认定市级人才公寓480余套、2.2万平米,累计认定近100万平米,解决6.4万引进人才安居问题。推进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配套创业支持、通关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为海外人才在津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重视您提及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用工和人才引进困难、地区之间政策不平衡、产业链供应困难等问题,充分吸纳您的建议,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针对您提出的“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氛围、人才氛围和社会氛围”建议,我们将着力加大引才聚才力度,通过举办各类“会、展、赛”活动,搭建引才聚才平台,通过项目揭榜引才、中介机构荐才等方式,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精准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组织第二届“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建立人才创业就业评价机制,调动各区、各单位积极性、主动性,为引进人才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创业就业支持,出台实施更有力度的配套政策,提升人才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针对您提出的“坚持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建议,一方面,我们将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体系化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依托重大创新平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系统布局制造业创新体系,持续推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证工作,加快培育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另一方面,我们将着力提升绿色集约水平,以绿色工厂为核心,按照“示范一批,推广一批,覆盖一批”的模式,加快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绿色数据中心,高质量打造“五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工业节能减排,落实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针对您提出的“数字化建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问题,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建设”建议,我们将着力攻坚智能制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用好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政策,继续大力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础设施,积极布局5G网络。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一批示范性标杆企业,推动更多工业企业上云用云。
针对您提出的“选出典型企业作为标杆,推广示范”建议,我们将着力推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持续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国家和我市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中小企业解难纾困。着力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新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作,加快形成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2021年4月21日
工作人员:孙特 联系电话:18722516627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