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劳动实践育人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5 16:10

当前,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期适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增添了风险和挑战。要破解这些危机和风险,需要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各民族在新征程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以劳动实践为切入点,探析通过劳动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路径,以期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彰显中华民族劳动精神元素

中华民族在劳动中形成了“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矢志改变现状”的奋斗气魄,汇聚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在劳动实践中要彰显中华民族劳动精神元素,使学生在全面掌握劳动知识技能,培育劳动精神的过程中,感知中华优秀劳动文化成果,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劳动实践,引导学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与实践智慧,把握其坚韧不拔、勤勉务实、崇尚创造等精神内核;组织学生进入工厂、车间等生产一线,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感受工匠精神、责任意识与协作品质;依托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传习站及荣誉导师讲坛等平台,邀请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楷模走进校园,以亲身经历诠释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

发挥劳动共同体育人功能

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塑造“现实的人”本质属性的重要环节,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实践建立起社会联系,可最终发展为劳动共同体。在构建劳动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将共同体的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发展的具体劳动实践,强化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学生在参与劳动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会感受到民族团结在凝聚群体、促进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各民族学生深化对“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理解,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实效。

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劳动实践可依托现有的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业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等教育载体基础,加强对民族地区文化与劳动传统的深入调研,挖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遗产与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并将这些基地纳入劳动实践育人体系,以服务学生劳动实践的现实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以通过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开发民族历史、传说、节庆、习俗的劳动教育课程包,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地工匠、民间艺术家讲解以及设置自然体验式劳动工坊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切身实践、有效体验、积极创造,深化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认同与担当。

深化劳动实践价值叙事

劳动实践不仅是技能的习得与精神的锤炼,更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塑造过程。可构建“交融互嵌”的集体叙事框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讲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团结佳话,增强学生集体归属感。强化“共同奋斗”的现实叙事导向,通过设立叙事长廊、举办主题讲座、组织讨论会等形式,聚焦于讲述当下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共同劳动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进步等伟大成就的生动故事,增强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担当。鼓励“主体生成”的个人叙事表达,引导各民族学生通过撰写劳动日志、分享劳动感悟、展演劳动剧目等方式,主动讲述自己在劳动中与不同民族学生协作、克服困难等故事,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教育引导到自我内化、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的深刻转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