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世纪康泰医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眼科耗材和生物材料研发生产为核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的人工晶状体产品去年国内植入量超过30万枚。创始人裴秀娟说,如果对企业发展经验做个概括的话,就是要坚持创新。来听记者董朗的报道:
今年8月,世纪康泰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非球巩膜镜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巩膜镜的外型,有些类似隐形眼镜,但面积更大,能够起到矫正眼角膜变型、治疗干眼症、改善视力等作用。世纪康泰副总经理王育科说,这款产品多项技术实现国内首创,也打破了国外垄断:
(录音:以前只有美国有一家医院能够解决,一些病人如果条件比较好的,他就只能飞到美国去,花费大概10万块钱人民币,才能够做一副比较好的巩膜镜。现在我们这个产品已经取得突破,在国内做是3万人民币。)
这款巩膜镜从2020年启动立项,到成功上市用了4年时间。当记者感慨研发时间如此漫长时,总经理裴秀娟却笑着说,公司的拳头产品——人工晶状体从研发到上市,花了整整10年时间。
2008年,裴秀娟和另外两位合伙人,共同创办了世纪康泰。此前,军人出身的裴秀娟曾任武警水电部队一支队医院医师、副院长。2000年转业到地方后,曾做过几年贸易工作。世纪康泰成立两年后,结合市场需求等因素,大家决定选择人工晶状体这条产业赛道。裴秀娟说:
(录音:最早中国都是用进口产品,人工晶状体在国外是非常成熟的。当时我们做的时候,也有很多泼冷水的,但是我们就觉得眼科一定要好起来,一直用进口产品是不可能的。)
随后,公司开始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30人的技术团队。研发初期,碰壁是难免的,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缺乏足够的产业配套。裴秀娟回忆:
(录音:做国内第一家,你很难配套,没有这个产业基础,什么都得去国外买。买东西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去悟!再加上在家里反复地试制、试验。)
虽然团队非常努力,但是研发过程异常缓慢。几位创始人也深感创业压力,没有产品,就没有收入,更意味着持续地投资。是坚持下去还是半途而废、解散团队?裴秀娟经常这样问自己:
(录音:我当时哭了好几次,一般人的话可能会说放弃了,反正我有军人的那种血性,冷静下来以后不能放弃,我必须要把这个事情做成。我们是几家投资了七八千万,确实靠的是信念、理想。)
慢慢地,人工晶状体研发逐步取得阶段性进展。公司还积极走出去,与医院、高校展开合作,多方合力加快研发进度。副总经理王育科说:
(录音:我们跟南开大学、天津眼科医院,还有北京临床专家一起合作开发。因为临床医生懂得临床的需求,要去解决什么问题,南开大学和我们公司的研发人员懂光学设计,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最终,经过“十年磨一剑”,2020年公司研制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获批上市。此后,又有多款眼科耗材和生物材料产品上市。最近三年,企业营收从2021年的2千多万元增长到2023年近1亿元,客户遍布全国近2000家医院。
裴秀娟说,公司取得的发展成果,靠的正是对创新的坚持和韧性。未来,还会带着这股“死磕”的劲头,继续走下去:
(录音:我们会有2个创新(产品)在未来的4个月内上市,同时其他产品也都在路上,也都是国内首创。每一个技术都是我们死磕出来的!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什么困难,把它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今后,企业还是不停地去迭代,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
附件:
亲爱的朋友: 经系统检测,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改善你的体验,请升级新版IE11,新版EDGE,Chrome,火狐等浏览器。点击此处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