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需要制造业强市支撑

来源:“中制智库”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03-24 10:00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习总书记的讲话为京津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京津冀城市群包含众多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的经济文化名城,彼此之间产业互补性强,具备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和条件。

认识世界级城市群,借鉴其特征和规律

“城市群”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意指“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目前学界对城市群概念的认定,多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包括,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的区域。

我国在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城市群共有18个。从人口、经济等各方面比较,能撑起中国未来城市群框架的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这5个城市群。城市群被认为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最高组织形式。而世界级城市群,则是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人口和产业空间形态。目前公认有北美五大湖、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中国长三角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从全球化、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级的城市群体发展中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和规律是值得我们总结借鉴的。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上,以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市场交易的高效区域网络为纽带,以一个或者几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规模集聚、分工协同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家经济要素的精华所在,是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合作的最高端的平台。

从世界级城市群来看,城市群主要呈现为五大特征。

第一,人口、资本、产业等经济要素高度集聚。人口通常集聚规模达到两千万以上,是国家经济贡献的主体。

第二,呈现为显著的产业分工协同的特征。首先是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明确,鼎足而立,相得益彰,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在产业上各有相应的特点。纽约是以金融和贸易为主的,芝加哥是以制造为主的,洛杉矶是以新科技、IT为主的。其次在城市群内部体现为中心城市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体,其它中小城市以差异化、专业化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形成了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产业分工体系。

第三,在空间发展特征上,是由城市发展到都市区,再由都市区发展到城市群的逐步演进的过程。

第四,交通网络是城市群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对外交通方面,会形成发达的国际空海航运体系,表现为世界级的空港、世界级的海港,乃至空海双港的世界级的枢纽。同时,世界级的城市群在城市群内部,形成了以城际轨道、市郊铁路为主体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建出来大概通常会有一千到两千公里的市郊铁路,以支持它50到70公里的出行圈。比如日本东京,它的市郊铁路的日均客流量达到三千万人次。

第五,在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形成了发展协同的机制健全,以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做保障,通过自下而上的深化调整,最终实现了区域的环境保护,生产要素的均衡布局,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的共建共享。这是成功的世界级的城市群的五大特征。

按照这五个特征来看,或者从它的特征以及它的发展规律上来看,应该使市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配置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政府要通过规划发挥好引导作用以及守夜人的作用,城市群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优势与短板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再次明确,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也就是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坐拥北京、天津两座特大城市的京津冀确实在打造城市群方面优势明显。在人口数量方面,资料显示京津冀2015年常住人口为1.1亿,接近长三角的1.5亿,受益于北京、天津人口快速增长,京津冀2010—2015年常住人口增加近 700 万,人口凝聚力强;正在建设中的“轨道上的京津冀”使得以北京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逐步扩大,让三地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而随着河北境内高铁密集建设,不仅在京津冀区域内,到全国各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河北民众也将毫无障碍。

从经济数据来看,京津冀2016年GDP为7.5万亿元,比珠三角的6.8万亿元还高出0.7万亿元,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5个城市群中位居第二位;人均GDP则为6752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980元,在5个城市群中排名第三位。

同时,京津冀地区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差距悬殊,内部发展不均衡,需要弥补短板,以GDP总量和人均GDP为例,虽然2016年GDP总量位居国内5个城市群中的第二位,但京津冀GDP总量仅相当于长三角的一半,折合为美元约为1.3万亿。均GDP的对比上京津冀也没有优势,数据显示,2016年长三角人均GDP为9.7万元,京津冀人均GDP为6.7万元,前者为后者的1.4倍。

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表现在区域内城市密集程度与城镇化水平方面。一般来讲,区域面积达到5万平方公里是衡量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标准,而京津冀三地除去山区、耕地、沙漠、湖泊、河流、海洋、沿海滩涂后,城市建成区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还不到世界级标准的一半,而长三角建成区面积是7万平方公里。

从城镇化率方面来讲,京津冀三地,北京、天津的城镇化率比较高,河北城市密度不高,城镇化水平也比较低。相比长三角,京津冀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7.35%,而河北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因此,提升河北的城市化水平,是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一个重大任务,而加快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又是提升河北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地区必须发挥优势,弥补短板。

提高区域经济实力,重在产业配套互补

世界级城市群门槛并不低,包括人口、面积、经济总量等指标的总体规模,也必须是世界级的。据学者预估,京津冀要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其经济总量至少要达到两万亿美元,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至少应达到15%左右。但数据显示,2019年京津冀经济总量不足1.3万亿美元,占中国经济总量也不足10%。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分析说,世界级城市群最重要的指标是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及其经济地位。京津冀要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经济总量要对标两万亿美元,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应达到15%至20%左右。

要瞄准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就当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总量,要培育有潜力的经济增长极。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指出,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唱好京津“双城记”,其目的就是要培育更多经济增长极,以此支撑世界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

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还迫切需要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和广阔腹地的中心城市以及二级中心城市作为支撑,来承接北京的产业和人口溢出。从过去几年非首都功能疏解出去的北京制造业企业承接地来看,大部分都流向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与此同时,还要加快产业升级,构筑区域性产业协同机制。尽管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强,但北京不少科技成果都转移到了长三角和珠三角。这就需要天津和河北创造更多条件来承接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借助地缘优势,形成完整、合理、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日前称,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重心由交通、产业、生态三个率先突破,正在向区域产业链集群、公共服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一体化转变。下一步,保定将强化支撑雄安战略定位,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京雄保三地协同创新、产业联动、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城乡融合、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的一体化,推动“北京研发、保定转化;雄安创新、保定先行”。这正是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配套互补的形象而具体的描述。

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腾飞

显然,世界级的京津冀城市群必须以首都为核心,而“北京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双区叠加”,意味着确保经济增长仍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要为稳增长、稳投资、稳外贸发挥核心先导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北京将迎来更多的产业机会。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就需要北京平衡好非首都功能疏解与稳定制造业比重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北京工业项目的选择,中央也已明确要求“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

2020年11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明确强调,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发展进入新阶段,高端制造业发展不仅迎来战略机遇期,更是承担起了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任。

北京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独特优势在于,高校与科研机构集中,首位度不仅全国最高,世界范围也较罕见,而且央企聚集,企业研发优势无可比拟,军民融合条件也最好。但北京目前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1.4%,低于全球16%的平均值,也低于上海、深圳、宁波等南方城市。这意味着,创新驱动北京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也证明了北京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毫无疑问,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必须推动北京高端制造业发展,并把首都自身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天津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金融试点地区的优势,结合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配套支持功能以及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建设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这就要求,既要注重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创造性与积极性,同时又要加强城市合作、产业分工与政策协调,朝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目标齐头并进。

“‘两会’春风刚吹过,强国论坛号角起”,以“稳制造、强实体、开新局”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即将于2021年3月28日于河北省保定市拉开帷幕,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通过现场参会、视频连线等形式举行,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围绕京津冀区域制造业转型及京津冀制造业发展路径等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期待论坛取得丰硕成果,为国家的世界级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献计献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