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馆百事|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大沽铁钟“回家”记

来源: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05-28 10:00

2005年7月17日,一架国际航班的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等候多时的人们从飞机上卸下一个木箱,很快抬上汽车,消失在车水马龙的夜色中。第二天,众多的新闻媒体播报了这样一条消息:一口被八国联军掠走的“大沽铁钟”,在海外漂泊105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然而,这口铁钟究竟为谁而铸?它缘何跑到了英国?它又有着怎样的回归经历呢?

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和大沽口炮台有着深厚渊源的一件文物——大沽铁钟。大沽铁钟铸造于1884年,曾悬挂在大沽口要塞的石头缝炮台,是为了纪念抗击英法联军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乐善而铸。2014年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铁钟口径为585mm,钟体高650mm,重105公斤;钟上铸有“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大清光绪十年立 海口大沽 乐威毅公祠”等铭文。

大沽铁钟钟体铭文 图片来自: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1900年,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占领天津,英国人把这口铁钟作为战利品掠走,存放在朴茨茅斯维多利亚公园,英国政府为纪念当时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特意在园区内修建了一座中式凉亭,将铁钟悬挂起来。此后的日子,大沽铁钟一直经历着动荡和历史的磨难。我们可以看到,挂钟用的钟钮已经残缺,那是因为窃贼想要偷走这口钟,他把钟钮破坏,却因为钟体太重没能搬走,一位园丁发现之后就把它放进温室内。昔日象征荣耀与忠诚的大沽铁钟,此刻却与清洁工具摆放在一起。一位外国友人看在眼里,百感交集。他叫马可·刘易斯,此刻他对大沽铁钟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可多年从事艺术工作的他相信,这口古钟的背后一定有着不凡的经历。

中式石亭—奥兰多号纪念亭  图片来自: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2003年夏天,中国留学生范辉到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实习兼职,与中心主任马可相识。当时马可请范辉翻译大钟上的铭文,范辉曾在天津上过大学,当她看到钟上铸有“海口大沽”等字样时,基本认定此钟来自中国天津。当马可表示,这口来自中国的大钟应该回到自己的故乡时,范辉立即开始争取大钟重新踏上津沽大地的征途。然而此时的大沽铁钟已被确定为英国文化遗产名录二级文物,回归之路异常曲折。当时朴茨茅斯市有人呼吁:大沽铁钟应当归还给他真正的主人——中国。经过两年的时间,在双方政府的多次协商、当地华人华侨的多方帮助下,在国外颠沛流离了一个多世纪的大沽铁钟终于在2005年7月20日终回故里。如今,大沽铁钟依旧驻守在它最初的地方——大沽口炮台,透过无形的钟声,见证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沧桑变幻。

最快传递大沽铁钟消息的范辉,曾为朴茨茅斯大学博士研究生  图片来自: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2005年6月,英方回归仪式上,各方代表与大沽铁钟合影  图片来自: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2005年6月,英方回归仪式上,各方代表与大沽铁钟合影  图片来自: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2005年6月,英方回归仪式上,各方代表与大沽铁钟合影 图片来自: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2019年9月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大沽铁钟作为天津市国外流失文物返还案例唯一代表入选展览,与众多海外追索返还的文物一起,共同见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共同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和平发展的大国担当。

2019年9月至10月,大沽铁钟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图片来自: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2019年9月至10月,大沽铁钟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图片来自: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炮台路1号,总占地面积5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展现了大沽口炮台历经外敌入侵、几经兴废的悲壮历史和中国人民不畏列强、顽强抗争的史迹,更多地体现大沽口炮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丰厚的历史积淀。开放时间:周二—周五9:00-16:30,周一闭馆。联系电话:022-25232805。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