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务网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长者模式

名    称 :
关于印发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 专项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000MB1896646L/2021-00115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 文 字 号 :
津工信原〔2021〕5号
主    题 :
科技工业信息化\工业;科技工业信息化\信息化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关于印发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

专项规划的通知

有关单位

进一步推动天津市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局组织编制了《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20211025

(联系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原材料工业 郑天龙

联系电话:83607455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市引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机遇期,是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的关键阶段。新材料产业是工业发展的先导,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是天津建设制造强市、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深入落实天津市制造业立市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回顾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天津市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认真落实《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工信部联规2016454号),制定出台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全市重点领域谋划、优先发展。五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汇集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形成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成长型企业,突破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形成南港工业区、九园工业园等优势产业集群。

先进基础材料不断优化提升。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材料等传统领域不断提升,加快布局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汇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钢铁材料领域,汇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天钢集团完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荣程钢铁、银龙预应力等智慧工厂建设深入推进,油套管、无缝钢管、特种焊材等高端产品性能显著提升。有色金属材料领域,覆盖了铝材、铜材、钛材、稀有金属材料、稀土新材料等方面,新型铝合金、镁合金及钨钼、钽铌材料领域形成较强优势。化工新材料领域,南港工业区从世界级重化工产业基地向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转型,传统石化企业转型生产绿色化工新材料。

关键战略材料产业化持续推进。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齐头并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半导体材料领域,依托中环半导体、中电科四十六所等领军企业和院所形成较强竞争优势,区熔硅单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4英寸N型锗抛光片批量化生产。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应用回收的完整产业链,集聚力神、巴莫科技、盟固利、猛狮等领军企业。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国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围绕石墨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有机纤维等重点领域,集聚一批创新型企业

前沿新材料创新企业不断涌现。积极承接北京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形成石墨烯、增材制造、纳米材料等标志性创新成果。石墨烯领域,石墨烯功能面料、低温锂电石墨烯保温等项目落地,中航装甲、烯航等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3D打印领域,孵育天大银泰、清研智束等打印设备和配套服务企业,初步形成集3D打印材料、打印设备及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超导材料领域,超导线缆和高温超导薄膜研发水平国内领先,海泰超导拥有世界一流的高温超导薄膜和芯片生产线。纳米材料领域,依托高校院所培育了天津南化催化、海赛纳米、宝兴科技型企业。

集群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通过战略指导、市场引导和定向招商,持续推动产业联动、特色集聚,培育形成多个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东丽区依托工业中心东移战略形成钢铁材料基地,汇集天钢集团、钢管集团、金桥焊材等大型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南港工业区内中沙新材料园、亨斯迈聚氨酯、金牛电解液多个化工新材料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逐步形成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滨海高新区汇集中环领先、环欧半导体等龙头企业,落地中科院微电子所天津分所,布局半导体新材料研发生产。宝坻区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集聚国安盟固利、贝特瑞新能源等领军企业,形成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蓟州区集聚京磁、三环奥纳等稀土永磁材料领军企业,面向材料电镀应用需求推进电镀园建设,延伸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链条。

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完善。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形成企业-高校-院所多方协同、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累计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近50家,其中国家及部委级重点实验室8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17。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入推进,天津工业大学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膜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科研院所加速突破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中电科四十六所半导体材料、特种光纤、电子功能基板等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环半导体实现12英寸半导体级硅单晶体技术突破;天津钢管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油井管及特殊扣产品垄断。

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新材料产业服务体系。天津市政府统筹资金加大新材料产业支持力度,60余家企业、百余个新材料项目获得支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组建天津市新材料产业联盟,成立天津市新材料产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加速新材料领域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国家级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计算平台上线;中汽研成立高强塑汽车钢工作组,支撑服务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钢铁行业中心建设,天津包钢稀土院测试评价平台累计开展了数十项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品开发。

十三五期间,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未来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加速引育壮大新动能的使命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产业规模有待提升,企业数量较少体量较小;二是产业发展层级较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弱;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四是细分领域特色不强,产业品牌效应未形成;五是制度保障尚需加强,产业促进服务机制待完善。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市引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机遇期,是天津市实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的关键阶段。新材料产业支撑着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突破点。未来五年,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断提升,天津市加速培育新动能,新材料产业发展将呈现新的特征、面临新的要求、担负新的使命。

从国际看,世界各国将新材料作为回归实体经济的关键,天津要抢抓机遇、前瞻布局,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材料与生物、信息、智能等技术交叉融合加剧,增材制造、智能材料、生物材料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技术、平台模式赋能新材料研发设计,新材料发现和创新步伐加快。天津发展新材料产业,就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把握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功能薄膜、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等未来潜力产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从国内看,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进入到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阶段,天津新材料产业必须加速技术突破、推进自主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对新材料基础保障作用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关键材料自给率低、核心材料缺失问题日益凸显,突破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是十四五时期新材料发展的首要任务。天津发展新材料产业要加速技术突破,加快提升基础材料性能和质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突破关键战略材料技术关和市场关,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从区域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深化实施阶段,天津新材料产业以支撑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探索研发转化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一功能定位天津新材料产业要在支撑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有所示范,通过新材料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天津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在促进北京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上有所深化,依托健全的新材料研发转化体系承接北京新材料先进技术成果。

从天津看,我市提出建设制造强市、加速引育壮大新动能,新材料产业发展要承担起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责任。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天津发展都将处在负重前行、滚石上山的战略调整阶段,为加速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引育壮大新动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新材料产业发展要承担起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责任,要聚焦培育引领产业变革的前沿新兴产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要探索新产业促进方式,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带动区域发展。

二、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坚持制造业立市,以营造良好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生态为导向,面向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型提升先进基础材料重点突破关键战略材料布局发展前沿新材料实施优质企业引育、产业布局优化、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平台搭建、应用示范推广五大重点工程,促进天津市现代产业体系升级和创新发展,建成立足京津冀、辐射海内外的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两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引导。面向天津市、京津冀、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先进基础材料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关键战略材料技术突破和国产化进程,积极开展前沿新材料应用示范,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发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产业创新基础优势,牵头推进新材料企业培育、园区合作和载体共建的协同机制,引导全球顶尖的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落户天津。

坚持高端发展。加大对新材料企业高端发展支持引导力度,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高端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推动天津新材料产品向天津新材料品牌转变。

坚持绿色发展。落实节能环保社会责任,强化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聚焦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严把污染性和危险性的废弃物处理关,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科学合理确定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坚决消除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安全隐患。

(三)发展目标

2025,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预计年均增速8%,实现一个增强两个突破三个提升,初步满足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努力协同京、冀共建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个增强

——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市经济结构中占比显著提升,发展一批重点产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两个突破

——集群品牌影响力取得新突破。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建成若干新材料产业主题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新材料产品知名度逐步提升,集群集聚和品牌效应凸显。

——市场主体培育实现新突破。新材料产业创新主体力量不断增强,育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稳定增长专精特新企业批量涌现,单项冠军企业翻倍。

三个提升

——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形成完备的新材料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新材料产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紧密衔接,积极组建材料基因组研究中心,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服务平台效能明显提升。适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的产业服务平台体系基本完善,建成新材料资源共享平台及测试评价平台和专用材料数据库,集聚一批市场化运作的材料研发设计机构。

——典型示范作用明显提升。新产品应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及标准化示范工程顺利推进,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带动辐射作用明显,新材料企业平台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转型升级先进基础材料

(一)先进化工新材料

高性能塑料及树脂重点发展ABS、聚甲醛、聚碳酸酯、酯、聚酰胺、聚烯烃等材料。发挥重点实验室研发优势,重点研发透明、耐候、耐热等高附加值ABS专用树脂。积极开展抗磨损、可降噪的聚甲醛改性品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艺。开展熔融法聚碳酸酯制造工艺的应用示范,开发高性能聚碳酸酯产品。针对5G用天线罩基站等需求,推进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应用开发提升产品耐磨耐热性、绝缘性、抗腐蚀性及电磁屏蔽性等推进高性能聚酰胺改性材料产品系列化、高端化,积极引入尼龙66、尼龙6T等特种高端工程聚酰胺树脂项目。加速乙烯/1-辛烯共聚产品工业化进程,继续优化工艺参数,提升聚乙烯材料耐热性、柔软性、透明性及机械加工性能,扩大产品产能,填补国内生产空白。

高性能合成橡胶。重点发展热塑性弹性体、卤代丁基橡胶等合成橡胶。鼓励企业联合研究所等机构开展协同攻关,推进苯乙烯嵌段共聚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开发应用。对接科研机构,推进卤代丁基橡胶、星型支化卤代丁基橡胶等合成橡胶开展工程放大试验。

高分子材料助剂。重点发展光稳定剂、抗氧化剂等抗老化助剂材料。支持龙头企业攻关绿色环保生产技术,引入知名企业配方和项目,重点开发含有氨基醚团基的高效受阻胺类光稳定剂,提升光稳定效能。鼓励高校协同企业开展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用抗老化助剂研究开发,增强高分子材料助剂企业竞争力,推进项目成果落地。推进复配定制技术开发,拓展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助剂组合物应用,发展个性化配方产品,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抗老化整体解决方案。

二)高端金属材料

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重点发展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紧固件和高性能线材制品用钢。重点突破汽车轮毂轴承及军工、风电、高铁车辆轴承用铁路车辆用超高纯轴承钢(EP钢)和易切削非调质钢等优质棒材,提升真空脱气冶炼技术、夹杂物均匀化技术(IQ钢)和超长寿命钢技术。支持发展高韧性、高蠕变强度、淬透性带宽≤6HRC20CrMnTi42CrMo齿轮钢,提高齿轮承载能力,延长齿轮寿命。依托棒、板、带材生产优势,发展轻量化、高应力、高可靠度弹簧钢。扩大螺栓钢产能规模,发展耐热性强、冷镦成型性良好的高档紧固件。重点开发核电用钢绞线、液化天然气工程用耐低温钢绞线和优质特种专用钢丝绳等。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重点发展新型铝合金、钛合金和轻量化镁铝合金。鼓励龙头企业拓展新型铝合金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加快高强铝合金纯净化冶炼与凝固技术研究,突破超高强高韧7000系铝合金预拉伸厚板、2000系铝合金及铝锂合金板材工业化试制瓶颈,提升新型轻合金材料整体工艺技术水平。推进钛合金粉末及成型工艺技术创新和突破,实现高质量钛合金棒丝材稳定化生产,满足国产大飞机应用需求。开展镁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提升镁、铝合金高真空压铸工艺,加快镁合金、稀土镁(铝)合金等轻量化合金材料在汽车座椅骨架、转向盘轮芯、轮毂等领域应用。

高端焊接材料。重点发展气体保护实心焊丝、药芯焊丝、氩弧焊等焊接材料。对接汽车产业焊接需求,重点发展汽车用高强钢气体保护焊丝、耐候及耐火气体保护焊丝。支持自保护药芯焊丝、耐热钢药芯焊丝等材料研发,提高低合金高强钢、耐大气腐蚀等桥梁钢、轨道交通用钢配套系列药芯焊丝性能。发展船舶海工、石油化工用不锈钢氩弧焊材,尽快实现大线能量焊接用钢高效焊接材料量产。依托骨干企业技术研发实力和工程服务经验,开发从焊接材料、焊接设备到焊接应用的焊接工程解决方案。

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特种玻璃。重点发展碳纳米硅复合防火玻璃和节能环保玻璃。面向大型公共建筑产业防火需求以及船舶、军工领域特殊需求,大力推广并发展碳纳米硅复合防火玻璃,提升产品防火时长及防火等级。面向汽车及建筑装饰产业发展及节能环保需求,重点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中空玻璃、钢化玻璃、夹层玻璃、彩釉玻璃等高档玻璃产品,加速产品优化和产业升级。

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发展新型隔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材料。扩大超薄真空绝热保温板(STP)等保温材料产能,加速硅气凝胶、碳气凝胶等隔热材料技术革新,推进断热稀土涂层、断热稀土夹胶玻璃等新兴节能产品研发和性能提升,积极拓展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应用范围。重点发展水泥基和环保型水性防水涂料,扩大自粘类冷施工防水卷材产能,提高防水材料耐盐碱、耐根穿刺性能。

四、重点突破关键战略材料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

先进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突出发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提高硅单晶尺寸及纯度,提升硅单晶直拉法、区熔法生产工艺水平,扩大大尺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等集成电路用硅单晶材料产能,推进8-12英寸半导体硅片项目。面向5G通讯需求,布局6英寸半绝缘砷化镓研发生产。依托研究院所研发基础,加快开发4英寸氧化镓单晶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批量生产制备工艺。

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光纤材料、光电显示材料和光电功能晶体材料。重点开发生产高精度、高稳定性传感光纤材料、高功率激光光纤材料等高性能光纤材料,推进高密度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发应用。加大LED高端外延片、芯片等半导体照明材料研发力度,提升光电显示材料性能。积极开展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结构设计等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

工艺辅助及封装材料。重点发展光刻胶及配套助剂、抛光液、靶材、电子特气等工艺材料以及封装材料。提升光敏剂引发剂、单体等光刻胶用高分子助剂材料性能,推动氟化氩光刻胶、液晶显示器用正性光刻胶等材料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做大做强化学机械抛光液材料,提升材料环保性能。加大高纯钽靶材、高纯钼靶材研究应用投入力度,重点攻关超高纯镍铂合金靶材。面向电子信息企业需求,强化N2OC4F8CHF3CH2F2CH3FSiF4等电子级高纯特种气体产品支撑。面向重点企业需求,发展先进环氧树脂模塑料、封装胶条、芯片开封药水、树脂溶解液等辅助材料,以及微波复合介质基板、高性能铝基板等封装基板材料。

(二)生物医用材料

骨科植入新材料。重点开发关节类、脊柱类和创伤类骨科植入材料。对接行业领军企业,引入膝关节、脊柱创伤等骨科材料及先进研发制造技术,推进医用级骨科3D打印材料研发。推进钛合金椎弓根钉、纯钛接骨板等脊柱植入材料研发,提高髋关节系统等关节类和髓钉等创伤类骨科植入材料性能,强化丙烯酸树脂材料在人工关节假体固定、骨缺损空腔填充等方面应用。加速可降解生物活性玻纤关键技术工艺突破,培育可降解植骨垫块等新型材料。

医用耗材新材料。重点发展功能敷料、医用防护纺织材料、医用管材和药用包装等高分子材料。提升医用级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生产技术水平,满足高端药用敷料要求。搭建医卫防护纺织材料及装备研发平台,开发精准防护、高舒适和多功能的医卫防护纺织材料。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不含塑化剂、可替代聚氯乙烯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提升医用泌尿植入管、医用导管的生物相容性、回弹性及温度稳定性,提高密封塞等药用包装的安全性。

三)新能源材料

锂电池材料。重点发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大力发展磷酸铁锂、高镍型三元材料等正极材料,重点突破高端钴酸锂制备技术。着力提升硅碳附件、中间相炭微球等负极核心材料性能。推进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材料生产线落地,实现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批量生产。依托领军企业技术优势,加快固态电解质研发。加大隔膜涂覆制造环节关键技术研发和生产投入,引入湿法工艺锂电池高端隔膜生产项目,推进隔膜产品工程化应用转化。

氢燃料电池材料。推进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催化剂和气体扩散层等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关键材料工程化进程。加速氢燃料电池长寿命高分子质子交换膜研究开发,提升质子膜交换膜产业化和商业化水平。攻坚膜电极连续化成型生产技术、高性能和长寿命膜电极技术,提升膜电极产品性能和加工能力。加大贵金属催化剂替代研发,开发廉价、高效、可产业化的催化剂。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纸等气体扩散层基材,开发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工艺,改善燃料电池工作性能。

太阳能电池材料。发展晶体硅太阳能材料和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推进大尺寸硅单晶、多晶硅太阳能硅材料研发生产,提升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的硅基太阳能材料的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推进新型高效钙钛矿电池材料和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发展耐高温砷化镓、高效柔性铜铟镓硒等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重点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柔韧性和光电转换效率,开发可储电太阳能发电纸颠覆性创新产品。

四)高端装备材料

智能制造装备材料。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用磁性材料、超硬材料。开发高综合性能稀土永磁体,提升钕铁硼永磁体和钐钴永磁体性能,开展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应用验证。开发高柔性电缆材料、环氧封装等耐高温绝缘材料,满足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应用需求。引入超硬材料企业,发展低成本、高精密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材料,突破滚珠丝杠用钢性能稳定性和耐磨性问题,破解高档数控机床专用刀具材料制约。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材料。重点发展船舶用特种钢板、海洋平台桩腿结构用钢和高性能油气集储钢管。加快高强度止裂厚钢板及船用耐腐蚀钢产业化技术开发,强化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领域应用。面向海洋工程建设需求,提升海洋平台桩腿结构用大厚度高强齿条钢性能,积极开展首批次应用示范。重点发展油气开采用高性能超深井专用油井套管、大口径快速上卸扣套管等高韧性、高抗挤压套管。

汽车轻量化材料。重点发展高强度汽车钢轻量化镁铝合金材料。攻坚高强度汽车大梁板、高强度汽车内板等产品领域轻量化技术,发展冲压成形和深冲性能优良的无间隙原子钢(IF钢)等车身板钢材。开展镁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提升镁、铝合金高真空压铸工艺,加快镁合金、稀土镁(铝)合金等轻量化合金材料在汽车座椅骨架、转向盘轮芯、轮毂等领域应用。

先进轨道交通材料。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用预应力钢材、高铁车轮用钢铁路用高性能弹簧钢和高强碳纤维。依托重点企业钢材研发生产基础,发展高铁轨道板用预应力钢材。发挥研发平台技术优势,重点发展具备高抗拉强度、高轮辋硬度、强断裂韧性的高铁车轮用钢。依托领军企业生产研发基础,增强铁路用高强度钢的安全性、耐蚀性、耐氢脆性。提升高强纤维生产工艺水平,加快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铁车头等领域推广应用。

航空航天装备材料。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引入先进工艺技术,以飞机风扇、反推装置用碳纤维、玻璃纤维为基础,拓展高性能纤维种类。发展航空航天火箭整流罩构件、卫星构件等树脂基复合材料、阻燃高性能轻质复合材料等。

五)节能环保材料

高性能环境膜材料。重点开发混合基质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等气体分离和水处理膜材料,推进环境膜材料与其他高新技术结合,拓展环境膜材料应用领域。推进膜分离法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攻关,采用新技术制备混合基质膜,提升二氧化碳、有机废气分离效率。重点攻关高强度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中空膜、高选择性纳滤复合膜材料和高水回收率低能耗反渗透复合膜材料、中空纤维反渗透膜、MABR中空纤维膜及膜组件,开发组合絮凝、组合气浮等膜与其他水处理工艺相结合的新技术和水生态强化技术及新型污水处理技术。

生物可降解材料。重点发展聚乳酸等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和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类石化基可降解材料。加快天津市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从卡基材料、淋膜纸材料、吸塑材料、薄壁注塑材料、吹瓶材料、可降解玻纤复合材料着手,加快生物基聚乳酸材料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面向农业、食品包装、医疗卫生等领域,大力发展聚丁二酸丁二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完全生物降解材料

五、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

一)石墨烯材料

重点发展石墨烯防护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和石墨烯弹性体材料。对接先进技术和渠道资源,推进石墨烯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轻量化、透明、功能复合的石墨烯防护装甲材料。推进石墨烯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石墨烯导电浆料导电性能,扩大石墨烯复合导电浆料生产规模,积极开发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面向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减振和密封需求,重点发展高耐动态疲劳、长使用寿命的石墨烯弹性材料,提升石墨烯弹性材料抗震、抗压、密封等性能,扩大石墨烯弹性材料应用领域。

二)超导材料

重点发展高温超导薄膜材料、高压电力设备超导材料,推行超导电缆应用示范工程等一体化服务体系。革新高温超导薄膜技术,加强4英寸及以上超导薄膜低成本批量化制备和应用,促进超导材料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开发钇系列高温超导电缆材料,浸渍成型技术设备,重点研发高精密度无氧铜杆、长寿命漆包线等超导电缆制作用材。开发微型制冷机和低漏热低温容器等配套装置技术,加强高压传输与智能电网运行管理,支持开展国家级、天津市级示范工程项目,优化用电系统布局。

三)增材制造材料

重点发展3D打印合金粉末、纳米陶瓷材料。发展3D打印用合金粉末、高速熔覆用合金粉末材料等金属打印材料,开发增材制造专用金属粉末材料制备技术,突破高转速旋转电极制粉、气雾化制粉等关键技术,推进3D打印用超细镍基合金球形粉末气雾化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引入纳米结构陶瓷粉体技术,开发纳米结构和纳米改性球形粉体材料等3D打印陶瓷材料专用原料,开发数据处理软件、工艺智能控制软件等3D打印软件工具,研发陶瓷专用关键打印设备及核心零部件,推进纳米结构陶瓷粉体的推广应用。

六、重点实施工程

围绕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结合新材料产业创新、跨界、融合、绿色发展趋势,以打造适宜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为导向,积极探索新材料产业发展新路径,重点布局五大重点工程,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质企业引育工程

以天津市串链补链强链工程为抓手,以做大做强创新主体、培育壮大新动能为目标,坚持引育结合、上下联动,大力引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优质企业和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骨干企业,实现新材料企业梯次壮大。到2025年,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型企业主体。

1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新材料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新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产品,推荐新材料企业入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种子库、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对新材料专精特新企业和产品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积极引育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承接和吸引北京、长三角、珠三角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探索建立产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支持并协助重点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大力培育新材料单项冠军支持企业专注细分市场,突出主业,深耕细作,培育发展前景好、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项冠军。积极推荐天津市新材料骨干企业参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形成梯次培育、跟进发展的企业成长体系。加强示范引领,鼓励单项冠军企业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强化政策支持,优先支持单项冠军企业申报国家技术改造、工业强基工程、重大专项、节能减排等资金支持项目。

3加大新材料骨干企业引育力度。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强化骨干企业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新材料骨干企业,建立新材料行业骨干企业库,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入库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发布年度新材料50强企业名单。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参与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吸引集聚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央企和总部型企业,在天津市设立企业总部、二级公司,建设研发转化中心和高附加值生产基地

二)产业布局优化工程

按照需求引领、特色发展、集约集聚原则,合理优化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通过项目招引、企业搬迁、转型提升等方式,推动优质资源定向集聚,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

1聚焦新材料领域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瞄准国际标准,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滨海高新区围绕中国信创谷,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创新发展高地,重点发展新型半导体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和工艺辅助及封装材料,大力培育超导材料。南港工业区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加速推动化工新材料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产业链,打造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宝坻区依托九园工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大力培育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材料产业生态。武清区积极打造高端装备材料高附加值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

2打造一批有特色、有灵魂的新材料产业主题园区。坚持求精、求专、求特原则,依托特定载体空间,聚焦特色细分领域,打造若干新材料领域特色主题园区。支持宝坻九园工业园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加速创新型企业集聚,深化技术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建设宝坻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主题园区。鼓励蓟州经济开发区围绕稀土永磁材料,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链,搭建稀土永磁材料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蓟州稀土永磁材料产业主题园区。引导天津港保税区生物谷聚焦生物医用材料,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势,积极推进生物医用材料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空港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主题园区。鼓励天津中环高端半导体产业园围绕新型半导体材料,推进高水平研发机构落地,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优化高端半导体材料创新发展环境,打造滨海高新区高端半导体材料产业主题园区。

三)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发挥天津市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优势,依托领军企业和重点高校院所,重点建设材料基因组研究中心和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新材料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服务效能。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水平明显提升。

1成立材料基因组研究中心。建设专业数据库、高通量材料计算和实验平台,成立材料基因组研究中心,提高新材料产业研发效率。支持建设新材料产业数据库,鼓励专业机构和重点企业,联合推进车用钢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等重点新材料数据库、牌号标准库、工艺参数库、工艺知识库建设。支持建设高通量材料计算平台,利用超级计算平台与并发式材料计算方法、软件结合,实现大体系材料模拟、快速计算、材料性质预测和新材料设计。鼓励设立高通量材料实验平台,依托高校计算材料科研团队和高通量技术装备研发项目资源,整合并完善已研发的高通量制备技术与装置,突破新材料高通量表征和服役评价技术。

2强化新材料中试基地(平台)建设。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快天津市化工高分子材料、膜材料等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推进化工高分子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整合化工高分子材料技术和生产管理方面的专家资源、化工高分子材料领域公共信息服务资源,提升化工高分子材料产品工艺开发、生产放大、工艺验证与优化、产品数据与可靠性验证等中试能力。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中试实验区建设,密切产学研合作,汇集膜法海水淡化及相关产业中试资源,提升设备、材料性能评估测试、长期性能验证、工艺路线验证和中试生产服务水平,建立中试平台对外服务的市场推广机制,加大平台开放共享力度。

3培育建设一批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优势领域,推进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稀土磁性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天津先进钢铁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钢铁材料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平台,推进高端钢铁材料产业化。培育高端半导体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先进半导体材料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培育天津市稀土磁性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稀土材料共性技术研发,解决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等工程难题,加速稀土产业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培育先进化工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搭建科技研发平台、成果产业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力和科技资源共享力度,促进化工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

4推进新材料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升级。提升前沿新兴产业领域协同创新平台研发转化效能,承接北京等创新高地新材料科技成果和加速转化和落地。石墨烯材料方面,增强产业研究院资源集聚能力,推进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搭建石墨烯协同创新与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吸纳国内外高校溢出创新资源,推进石墨烯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3D打印材料方面,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深化金属3D打印材料性能研究和材料开发,加快电子束选区熔化金属增材制造装备研发,面向航空航天、医疗领域提供高端金属3D打印服务,推进3D打印制件应用,孵育更多初创企业,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

四)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位优势,承接产业创新资源,依托平台型企业及科研院所等载体资源,着力提升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水平,健全新材料测试评价服务体系,增强市场化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资源链接、测试评价及创新发展等一体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1搭建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对接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天津平台,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政府、企业、社会资源,进行新材料领域资源对接、政策文件解读、项目申报管理、行业统计监测和运行形势分析,实现新材料产业创新信息共享。依托跨区域院所等平台机构建设京津冀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链接平台,提高京津冀新材料领域高端要素融通效率,进一步提升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信息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2建设新材料测试评价服务平台。引导领军企业参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钢铁行业中心建设,开展高强塑汽车钢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研发制造、质量评价技术与标准研究,提升重大工程核心部件用钢测试评价能力。推进稀土新材料行业中心京津地区服务网点建设,搭建稀土材料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的化学指标测试、物理性能测试和服役性能评价平台。支持高分子材料企业建设测试评价平台,为高分子材料加工制备、共混组份选择、性能优化提供支撑。

3引育一批市场化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围绕先进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等优势领域,支持科研院所成立市场化运作的材料研发设计机构,加速赋能中小企业。鼓励科技园区等载体,承接新材料领域质量检测、科技推广、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服务机构落地,在天津设立分中心,为新材料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4推进新材料专业化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材料专业化创业平台,健全科技金融等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化工新材料企业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探索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路径,推动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创业企业。支持企业打造焊接产业创新创业前沿阵地,聚焦核级焊材、海工及轨道交通等关键战略领域,孵化培育焊接材料领域优质项目,鼓励企业培育新产品、突破新技术、发展新业务。

五)应用示范推广工程

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施应用示范推广工程,放大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典型企业在新产品应用、智能制造及标准化等方向示范作用,带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发展。

1新产品应用示范。支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持续开展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加大国家战略急需方向重点项目支持力度,编制《天津市重点新材料首批次支持指南目录》,试点推进首批次新材料销售补贴。支持领军企业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示范线,突破新材料质量控制、批量化稳定生产、低成本工艺应用,提高专用生产装备自主保障能力,发挥应用示范作用。

2智能制造示范。大力推广新材料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应用,支持钢铁材料企业引入洁净化、绿色化制备及高效精确成形成套装备,支持化工新材料企业引入高效合成与制备装备。明确新材料产业智能化发展路线,建设一批新材料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工厂等智能化示范应用项目,提升关键战略材料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水平。

3标准化示范。依托协会及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领域,推动我市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的自主研发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跟踪国际新材料技术标准发展趋势,适时开展石墨烯、增材制造等前沿新材料领域标准预研究工作,建立特色优势材料领域的天津标准

七、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依托新动能引育以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机构,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强全市新材料产业促进工作统筹。建立与各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协同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沟通协调会议。发挥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智库支撑作用,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重大工程等提供咨询建议。推进新材料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二)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充分利用新材料首批次支持、智能制造等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新材料产业化、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和重点产业聚集区项目建设。发挥海河产业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支持新材料规模化生产,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并支持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促进新材料产业孵化转化。

(三)加强高端人才引育。充分发挥“海河英才”等人才政策,加大对海内外高层次新材料领域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的引进力度。推进天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人才联盟、天津市无人机和新材料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建设,搭建产业创新人才交流合作平台。鼓励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产业联盟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四)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围绕天津市优先发展的重点细分领域,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完善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实行分批次管理,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建立项目评估评价机制,坚持“一事一议”、科学研判,围绕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可行性、环保性、安全性进行评估论证,加快项目落地。

(五)加强规划实施评价。结合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实际统计工作情况,构建起全面反映新材料发展规划落实情况的统计体系。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对主要指标任务进行分解,分配至各相关部门。完善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邀请并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的监督落实工作。


附件:

| 政策解读
| 相关政策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