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182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18-08-24 00:00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

贵党派提出的“关于承接非首都功能产业精准对接的建议”的提案,经会同武清区、市环保局、滨海新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研究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各有关部门和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部署,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等各项工作,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组织各区、各部门围绕天津定位、围绕高质量发展精准发力,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在承接非首都功能产业精准对接工作中,我市积极与北京进行现场对接,各部门各区协调一致、统筹推动,通过市区共同努力,一批涉及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好项目落户我市。根据我市合作交流办统计,2017年,北京企业在津投资项目超过1000个,资金到位额超过1560亿元,承接非首都功能产业精准转移对接初见成效。

一是强化指导。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从整体上进行谋划布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实施意见》等4个文件,对“一基地三区”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印发《关于抓住天津发展历史性窗口期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的指导意见》、《天津市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工作意见》等文件,紧紧围绕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牢固树立市场化思维、开放性思维和投资者为核心思维,充分发挥各区比较优势,担当各自角色,精准承接。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引进高端、转型升级,分级分类、有效对接,提升服务、优化环境的主旨,按照“总部-产业基地”的方式,以工业发展和布局规划为引导,积极承接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先进制造项目,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二是完善机制。统筹安排全市16个区与北京市16个区建立“一对一”对口联系,签署系列区级合作协议,推动产业项目承接转移;市级各部门与北京市对口部门建立定期联络机制,加快非首都功能向我市疏解,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央企、知名民企、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在资金、项目方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精准对接机制基本形成。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京津产业协同专题对接活动,帮助各区与北京相关部门和重点地区建立联络机制,创新合作机制,推动京津产业创新和项目合作。继续主办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主题,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分论坛,推动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等方面开展新一轮部市区合作,搭建协同发展新平台。

三是打造平台。综合考虑各区区位特色、发展基础和优势产业,制定各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承接平台名单,精心确立各区平台,从大局和长远出发,结合各自比较优势,明确各区角色定位,科学选择承接领域和行业方向,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的亮点载体,形成承接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着力构建以滨海新区战略合作功能区为综合承接平台、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等若干专业承载平台为构架的“1+16”承接格局。宁河未来科技城围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领域,打造产业经济新引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自揭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350多家,百度创新中心、京东云创空间、深之蓝等一批北京重点项目落地;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建设方案已经市政府原则通过。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等承接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以滨海新区为综合承载平台、各区重点承载平台为框架的“1+16”承接格局初步确立。

四是精准承接。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我市有关规划,确定总部企业、先进制造业、金融、航运项目和研发教育、医疗卫生机构6大产业、16个具体行业为我市重点承接方向,各区、各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量,高频次、高密度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清华大学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中科智能识别研究院、国能新能源汽车、工银租赁、中信租赁等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并发挥了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北京方面投资已达到全市内资到位额的40%以上。

五是改善服务。为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我市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简称“津八条”),从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依法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优化对企业家的服务和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等八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改善投资和商务环境,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同时,我市加快“散乱污”企业整治,自2017年5月开展整治以来,通过拉网排查、分类施治、疏堵结合、构建长效机制等措施,已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8954家,截至2017年底完成整治10876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加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举措,切实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紧迫感,全面对接北京,加快融入,加速融合,加大承接力度,奋力开拓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面。

一是全面深化联系对接。进一步推动市有关部门、各区加强与国家部委、北京市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对口区的对接,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快推动非首都功能转移。

二是全面构建项目支撑体系。落实鸿忠书记、国清市长指示精神,紧扣“全国领先”、“北方核心”、“创新示范”、“开放先行”四个关键,加快构建项目支撑体系,力争在“一基地三区”四个定位都有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拿得出的项目支撑。

三是着力推进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滨海新区企业总部集聚区建设,加快打造宝坻中关村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一批高水平承接平台,持续构建“1+16”承接格局。认真落实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引导有序承接、精准承接、集聚发展。

2018年5月21日
工作人员:程富琳
联系电话:83608047

附件: